QseBC双组分系统参与调控大肠杆菌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在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存活,形成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则是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存方式之一。由于BF结构的特殊性,病原微生物形成的BF易引起临床医疗上一系列相关的慢性或顽固性微生物感染。此外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些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能在食品表面或食品生产设备上形成BF,从而引发食品腐败以及感染食源性疾病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消除或抑制BF形成是医疗和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BF形成经历“运动-静止-运动”复杂动态过程离不开鞭毛介导的运动和细菌双组分信号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的调控这两大因素。因此,本课题围绕细菌BF形成、运动和TCS系统三方面进行机制调控研究,寻找有效消除BF形成的靶点,在后续开发抗微生物感染抑制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Escherichia coli MG1655为实验对象,首先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和λ-Red重组系统相结合敲除QseBC系统关键基因,构建Δqse C和Δqse BC菌株。其次,利用结晶紫染色法(C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野生型(WT)和突变菌株在不同时间条件下(6、12、24和36h)形成的BF定量和结构定性分析。同时,对WT和突变菌株在不同琼脂浓度培养基(0.1-0.6%)和不同时间(6、12、24、36、48和72h)的条件下进行细菌运动性分析,以及利用Bioscreen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自动分析仪测定其生长曲线及分析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WT和突变菌株之间引起表型差异的相关基因表达。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大肠杆菌QseBC系统关键基因CRISPR/Cas9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9)是一种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可以利用本身特殊免疫功能介导基因进行编辑,具有强针对性、方便和高效率的特点。在之前本实验室已经获得Δqse B突变株的基础上,本课题继续采用CRISPR/Cas9技术与λ-Red重组系统偶联的双质粒系统(p Cas/p Target)的方法对大肠杆菌qse C、qse BC基因进行敲除。对转化子菌落PCR鉴定以及测序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修复模板和含有20bp识别靶序列质粒构建成功的基础上,通过菌落PCR鉴定和测序验证qse C和qse BC基因敲除成功。2.QseBC双组分系统影响大肠杆菌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表型变化接下来为了进一步验证qse C和qse B基因在BF形成、运动性方面的功能。在测定BF形成方面,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方法对WT和突变株BF形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BF在24h形成量最多;Δqse C造成早期生物被膜形成量的增加;Δqse B不影响BF形成量变化;Δqse BC在12h的BF形成量增加,而在前期、成熟期及分散期的BF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ISA软件对WT和突变株的BF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Δqse C的BF结构参数ADD、TE值增加,说明早期BF间菌落形成更加密集。随后利用SEM观察WT和突变株形成的早期BF结构,结果进一步表明与WT相比Δqse C早期BF形成更加密集且菌体长度显著变长。为了进一步探究qse C缺失引起BF形成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则从运动和生长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QseBC系统参与调控大肠杆菌游泳运动。与WT相比,Δqse C运动显著降低约0.55倍,Δqse B运动显著增加约1.98倍,Δqse BC运动没有差异。另外通过对WT和突变株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分析发现,与WT相比Δqse C最大生长速率降低。总体而言,Δqse C促进早期BF形成,抑制游泳运动;Δqse B不影响BF形成,但促进游泳运动;Δqse BC不影响BF形成和运动性。由此说明QseBC系统与运动和BF形成密切相关,且细菌运动和BF形成并不存在严格的负调控规律。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QseBC系统相关基因表达为了进一步探究Δqse C、Δqse B和Δqse BC在BF形成和游泳运动产生差异的原因,利用qRT-PCR检测鞭毛、菌毛、DNA复制、TCS系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ΔqseC菌株中qseB表达量增加约196倍,说明当外界信号刺激QseBC系统,由于缺乏膜蛋白Qse C接收信号进行转化,同时胞内同源蛋白Qse B一直处于“备战”状态,导致Qse B过表达。另外,结合表型结果可得出Qse B蛋白与细菌运动具有负调控关系:当qse B过表达,抑制运动;Δqse B时,促进运动。另外Δqse C、Δqse BC鞭毛基因表达量增加,却没有促进运动,说明调控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因子之一是QseBC系统。对DNA复制起始基因dna A表达测量结果得知,qse C与dna A之间存在密切调控关系,当qse C表达降低则增加dan A基因表达。对QseBC系统相关的TCS系统基因表达结果显示,Δqse C、Δqse B和Δqse BC中,TCS系统细胞膜蛋白Bas S和Pho Q的基因表达量下降;在Δqse BC中,其他非同源TCS系统胞内蛋白Kdp E的基因表达量增加约5.7倍。本研究通过对QseBC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将细菌运动结合TCS系统对消除BF形成进行针对性研究,为后续开发BF抑制剂或抗微生物感染提供有效作用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嘌呤核苷酸转位酶1(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 1,ANT1)是由SLC25A4(solute carrier family 25 member 4)基因编码的一种线粒体膜转运蛋白,与癌细胞氧化磷酸
当今社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普遍认可的观点,智慧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建设基础是城市的网格化治理。机房建设,作为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基础,同步进入网格化批量建设阶段。传统机房建设具有相对标准化的建设模式,但是在多点机房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成为阻碍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多点机房建设A项目展开研究。首先,对多点机房建设A项目进行概述,总结归纳多点机房建设A项目的特点以
随着国内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油田为了保证油气资源的产能,非常规油藏、低渗透油藏、薄油层的油气开发成为各个油田重视开发的主要方向。非常规油藏、低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促进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并网逆变器承担着连接一次能源与大电网的重要作用,是新能源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并网电能质量。在我国,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内蒙古以及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这些偏远地带清洁能源丰富,但是电网普遍较为脆弱,因此本文对非理想电网条件下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脑图谱是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构建高质量的脑图谱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大脑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和临床医疗研究,还能为类脑计算、智能技术、芯片设计等提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观察强心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尝试从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的角度出发以期更好地指导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在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中辨证为心肾阳虚,瘀水内结型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II-III级),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强心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通常列车由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保障安全运行,该系统是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的子系统,也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实现超速防护的关键设备。然而近几年在国内运行的城轨列车,由于ATP系统的失效发生多起列车追尾碰撞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研究了一种适合城轨交通运行条件且独立于ATP系统的列车辅助防撞预警系统作
通用技术课程是自2003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新增的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通用技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开设以来备受关注,通用技术课程如何有效开展一直是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探索的问题。学校创客空间的创建,为学生的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资源和保障,在创客空间可以开展基于团队合作和项目问题的学习(Project-Based L
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消遣、文化等价值需求。人类的主体地位使得人类对于环境拥有多样化的权益。这种环境权益内涵丰富,是多种环境利益的集合体,不少学者将其概括为环境权,我国在立法层面尚未确定环境权。将环境权益定位于环境权,有利有弊,一方面环境权作为权利的集合体,能涵盖众多新型多样化的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比煤粉炉更加环保,对煤炭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的煤矸石资源,更能适应我国煤炭发展的现状。但是,流化床机组容量小,机组的热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开始进入研发和推广阶段。从工业控制角度出发,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其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将是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的选择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本项目根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