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社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公民素养的提升却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对现代社会而言,人的现代化实际上指向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的养成,这需要公民素养教育,更需要公民素养教育途径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我国现有的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途径进行,已取得不小的成果。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学生公民素养教育途径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其局限性和一系列问题:如传统途径存在局限、新途径需要不断拓展;学校教育途径相对完善、家庭教育等途径明显不足;显性途径相对完善、隐性途径明显不足;理论教育途径较充分、实践教育途径不足等,从而降低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影响到了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积极开展。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发展、知识爆炸、社会变革等所带来的能够影响人的人格成长和素质发展的因素和途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公民素养教育途径亟待予以不断拓展与创新。在拓展和创新公民素养教育途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与教育目标实现要求的相适性、针对性,整合多种途径合力育人。在诸多学生公民素养教育途径中,制度塑造是公民素养教育实施的最重要的保证,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长期阵地,同伴团体是不可忽略的教育平台。这些教育途径共同承载着公民素养教育内容的传递任务,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学生公民素养教育各途径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试图进行一个系统的论述,并探讨相应的解决之策。学生公民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对学生公民素养教育途径进行与时俱进的拓展创新与整合构建,充分发挥制度塑造人、培育人的作用,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多种教育途径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合力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