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由于结构上的多样性和一些有趣的特性使其在生物无机化学、催化剂、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一些Schiff碱配体与特定的金属离子结合(如Bi(Ⅲ)、Zn(Ⅱ)、Co(Ⅱ)等)形成的金属配合物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也十分广泛。本论文合成了 3种Schiff碱配体,并分别探究它们与金属离子(Bi(Ⅲ)、Ni(Ⅱ)、Zn(Ⅱ)、Co(Ⅱ))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制备邻氨基苯乙酮肟,用其分别与4-咪唑苯甲醛、2-吡啶甲醛以及3-乙氧基水杨醛反应合成了三种有机配体。分别为HL1:2-(4-咪唑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HL2:2-(2-吡啶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HL3:2-(3-乙氧基-4-酚羟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2、选用配体HL1和HL2与Bi(NO3)3·5H2O反应,得到了两种Bi(Ⅲ)配合物1和2的晶体。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两种Bi(Ⅲ)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对配合物1和2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并分别与形成的配体进行比较,讨论了两种Bi(Ⅲ)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对配合物1和2进行理论研究,由密度泛函理论(DFT)优化两种配合物结构,计算出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的能量及gap值。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紫外数据模拟(TD-DFT),进一步解释电子跃迁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最后,利用Hirshfeld表面分析研究了 Bi(Ⅲ)配合物1和2的分子间相互作用。3、选用配体HL2与Ni(NO3)2·6H2O反应,得到了 Ni(Ⅱ)配合物3的晶体。分析了配合物3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抑菌活性并与HL2做对比,研究了配合物3的电化学性质。此外,通过DFT计算、TD-DFT计算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配合物3进行理论研究。4、选用配体HL1与Zn(NO3)2·6H2O反应,得到了 Zn(Ⅱ)配合物4的晶体。通过元素分析、IR、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确定其结构。对配合物4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并与HL1做对比,还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最后利用DFT计算、TD-DFT计算以及Hirshfeld表面分析对配合物4进行理论研究。5、选用配体HL3与Co(NO3)2·6H2O反应,得到了 Co(Ⅱ)配合物5的晶体。通过元素分析、IR、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并研究了 5的电化学性质。对配合物5的配位方式及晶体内部分子作用力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利用DFT计算、TD-DFT计算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配合物5进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