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以聋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研究成果作为其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现代教育观念对聋童的认识开始由病理学向教育学转变,手语在聋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聋童具有和正常儿童相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和语言学习的先天生物学基础,而分类能力又是思维的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聋童的分类能力是研究聋童的思维发展和聋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前人对聋童分类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后聋童,其结论认为年龄、语言和教育条件影响了聋童分类能力的发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龄前5—6岁的聋童,关注的问题在于聋童与正常儿童在分类能力表现和分类标准上有无差异及后天教育刺激(手语和口语学习)对聋童分类任务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被试按照目标图分类方式对实物图片进行归类,通过两次分类任务测试对5—6岁学龄前聋童与正常儿童在分类任务中优先反应表现、实物图片操作项上的表现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表明:一、口语聋童和手语聋童在类概念、相似性、语音特征和主题关系上反应差异均不显著,即后天不同的教育刺激对聋童的分类能力发展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二、口语聋童和正常儿童在类概念、相似性、语音特征和主题关系上反应差异显著,而手语聋童和正常儿童在相似性、语音特征和主题关系上反应差异显著,在类概念上差异不显著,说明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在分类上受生活情景和经验影响较大,口语学习训练提高了聋童对汉语语音的敏感度。三、直觉型分类策略在5、6岁儿童中表现突出,知觉相似性是5—6岁儿童分类的主要和优先选择标准,5—6岁正常儿童与聋童相比更倾向于依相似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四、儿童分类任务中没有性别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依相似性分类逐渐降低。针对5-6岁聋童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本测试的研究结论对聋教育实践的建议主要有:一是重视聋童依相似性分类的事实,在聋教育中,手语和口语学习并重;二是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应重视动作对语言发展的价值;三是分类上的不同应在教育教学中作相应的调整;四是对聋童的发展认识应从病理学向教育学转变;五是创造语言交流环境,促进聋童认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