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家康德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康德将道德教育的地位置于知识教育之上,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诸多探讨,开创了教育哲学时代。为了探索康德对卢梭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以及批判创新性,细究两人教育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分析两人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今教育所存问题的启示——回归“人为目的”的教育初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家康德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康德将道德教育的地位置于知识教育之上,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诸多探讨,开创了教育哲学时代。为了探索康德对卢梭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以及批判创新性,细究两人教育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分析两人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今教育所存问题的启示——回归“人为目的”的教育初心。本文首先结合两人关于人性论的观点,阐明卢梭的自然教育是旨在培养自然人、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的理论,康德的道德教育是旨在培养自由人、倡导人性走向自由的理论。接着试图从二者教育思想体系的共同出发点——自由这个核心要义出发,指出两人思想差异的分歧点在于对自由要义的理解和归属不同,卢梭将自由归于人的自然本性,康德将自由归于人的实践理性,并在理论来源、哲学基础、教育目的与本质、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人教育思想都建基于各自的人性论、都以人为教育目的、都以自由概念为思想核心;对自由的理解和归属不同、理论来源与哲学基础不同、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等等。最后针对当代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工具理性主义盛行和人文教育的失落,借鉴卢梭和康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教育应回归“人为目的”的初心:尊重教育对象主体地位,塑造教育对象自由人格,以期为当今的教育理念升级和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其他文献
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逻辑,都以自由为共同的目标,却在逻辑路径上有所分歧。黑格尔从理念出发,通过思辨的辩证法将理念的自我规定发挥成判断,建构出以伦理实体为目的的政治国家及其普遍规定。在政治国家中,个人的自由必须被保存于国家总体中,通过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来实现,而这一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又以个人在市民社会中能把普遍性形式作为中介的手段为准备条件。因此,黑格尔国家逻辑的展开脉络为市民社会的外部国家
要把握多层次治理,需要对多层次治理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首先,运用发生学的方法从多层次治理概念的提出到发展,对多层次治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考察梳理。其次,运用案例分析和类型学分析方法对多层次治理在地区政策、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这几个典型政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运用进行讨论。其中,多层次治理首先是从欧共体/欧盟地区政策的研究发展而来,其在这一政策领域的应用比其他任何政策领域都多,对地区政策的研究对多层次治理具
话语在拉康那里则被表述为一种存在于各能指之间的结构,代表各能指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形式化过程中,拉康提出了四种具体形式,分别是主人话语、大学话语、分析师话语以及歇斯底里话语,在此基础上探究背后投射出的几组不同情境下的社会关系。主人话语与大学话语作为权力话语向我们展示了权力在不同时代的运作形式,分析师话语与歇斯底里话语则是生产知识和导向真理的途径,前一组向我们揭示问题,而后一组则试图勾勒出解决问题的图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是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张栻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同时,二人有频繁的书信往来交流。张栻的观点对朱熹思想最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张栻的性义内容,是对朱子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一个很好的补充。为了维护湖湘学派性本论的立场,张栻以“太极”言性,融通了已发和未发两个层面。在明确了“性”的本体论意义后,张栻提出了以“至善”名性的观点。在揭示性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先儒但又有其独创性。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强调性伪之分,以圣人化性起伪的方式为社会寻找价值主体。正是基于荀子对人性的认识,他的政治思想非常强调规范性,主张严格区分君臣之分、夫妇之分、贤愚之分等等,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总结来说,荀子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明分使群”,“明分使群”既是荀子关于有序社会如何建立的社会生成论,
杨晋庵,晚明时期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受当时学术思潮及政治环境的影响,晋庵之学展现出理学、心学、气学、实学相交融的独特性格。理气论方面,晋庵抬高气的理论地位,主理气为一物,建构以元气为本体的气一元论,对其时逐渐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潮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心性论方面,为堵住王学流弊,晋庵严辨心性,其学表现出由王返朱的基本特征,近乎其时王学内部出现的宗性思潮;工夫论方面,晋庵重实践,倡实修,重视将存心尽
《周易程氏传》被视为继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解易的又一座高峰,其中有丰富的关于君主治道方面的思想可待挖掘。君道思想在程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周易程氏传》君道思想的探析是把握程颐易学的根本所在。通过诠释经典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是北宋时期儒者常用的方法,程颐君道思想结合了《周易》的各种体例,通过分析每一卦每一爻来呈现其对君主治道的看法,鲜有能如程颐一般将君道思想与易学体系结合得如此紧密者。
明中叶,王学兴起、佛老盛行,罗钦顺深切体察到了佛学对儒学的浸润和威胁。作为程朱理学的卫道者,他以批判心学是禅,力斥佛家流弊,开启了他儒佛分判的思想历程。 本文试图对罗钦顺的哲学思想进行再次解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分析罗钦顺儒佛分判的理论依据。罗钦顺是程朱理学的维护者,但不迷信其说,他进一步对朱子的理气心性之内容与结构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对儒学和佛学的分判。他认为程
解释学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种实践的、政治的问题。当代西方解释学有一种向实践哲学转型的倾向,它包含对伦理和政治的关心,这同样也是解释学彻底实现其普遍性的要求。可以说,“政治解释学”这一提法是必要的。政治解释学首先意味着,在理解和共同理解中,通过政治解释,自觉地承担起关切人的生活对“善”的选择与追求的问题。从狭义上看,政治解释学意味着从政治的角度阐释和解释文本,其目标是借助对共同体的政
艺术是梅洛-庞蒂现象学非常关注的对象,对艺术的关注使他拓展了哲学的界限。19世纪的艺术变革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形式美学向感性美学的过渡时期。这场变革引发了梅洛-庞蒂关于艺术的思考,最终带来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身体知觉,只有知觉才是人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原初的方式,因而最终必须借由身体实现。 梅洛-庞蒂在艺术之思的借鉴中,寻找一种重新看世界的方式。他把艺术作为知觉经验的良好范例,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