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了严重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商业银行对经济运行情况和借款者的还款能力过度自信,降低贷款条件,在追逐利益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而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迅速紧缩信贷,引起了危机进一步蔓延。信贷的这种顺周期性现象被视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金融危机后,各国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化解系统性风险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都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信贷风险既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也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对象。如果监管当局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的抑制了系统性风险,信贷的顺周期性就会减弱。因此本文从信贷周期调控的角度,利用两国的信贷顺周期性程度验证中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首先梳理了信贷顺周期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理论,同时分析了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在信贷调节方面的局限,然后从资本类、流动性、资产类三个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信贷周期的传导机制,为本文以信贷调控角度衡量中日两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文章从组织架构、法律、政策工具三个角度介绍了中日两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总体情况。对比而言,日本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更为成熟和完善。再次本文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比较各类方法后,本文最终在常用的趋势周期分解方法中选取H-P滤波和C-F滤波进行周期识别,然后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VAR模型衡量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对中日两国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根据结果显示日本信贷1992年到2002年呈现顺周期性,2002年到2015年呈现逆周期性。而中国信贷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一直都具有显著顺周期性。中日两国虽然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但实证结果显示两国的信贷调控效果还是有差距的,也侧面证明了日本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审慎监管成效显著。日本的实践对于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建覆盖广泛、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既意义重大,又任务艰巨。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强化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和完善危机处理与市场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