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角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s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空间书写是对现代性的回应、表征与反思。本文即以作为背景的现代性、作为思想传统的现代性两个角度入手,说明陀氏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培育出独特的空间观,随之又在这一基础上将之转化为其文本中的空间意象,从而完成对现代性思想的表征和反思的。
  首先,从整个俄罗斯的现代化历史来看,以彼得大帝改革为始的俄罗斯对现代化的追求所带来的一个鲜明特点便是空间观的改变。彼得大帝对于现代欧洲先进制图术的重视和引进引发了全俄范围内的基于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地理考察和测量记录,这一举动直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空间观。正是在这种现代性的内在化的空间观的基础上,陀氏完成了对于“内在风景”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陀氏在其私人信件以及一些文章中对于艺术创作之“形象”提炼原则的论述,说明在空间书写领域,陀氏的现代性空间观乃决定其空间书写之独特性的核心要素。正是在对于空间的内在感知的基础上,陀氏创造出了自己具有对现代性的表征和反思意义的空间书写。
  基于此,本文以陀氏笔下的彼得堡书写为核心,分析其在这一空间书写中所展现的对空间形式的追求和背后的思想表征。从选址到建设,彼得堡作为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俄罗斯追求现代性的结果,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正是建基于这一改变并对这一改变进行了回应与反思的空间表征。具体而言,彼得堡作为城市空间的本质决定了其悖论的产生,虽然意在建设全然合乎理性、秩序的征服自然之都城,彼得堡本身却是多种矛盾的结合体。在自然环境上,彼得堡因其选址而饱受自然灾害,这直接危害着居民的生命。同时,由于行政管理、税收制度、文化教育等诸多层面的改革,彼得堡的居民们在忍受自然灾害之余还要几乎全然地抛弃传统生活方式去迎合改革所倡导的欧洲式文明。这一切矛盾使得彼得堡本身不仅是一个表征了现代性追求之理性化、秩序化的载体,更是一个表征了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多维度乃至矛盾性的载体。彼得堡以空间的方式见证并表征了现代性机制本身的悖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陀氏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书写的意义得以显现,延续着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彼得堡文本同时又对之进行了改变的陀氏笔下的彼得堡空间是对现代性的记录、表征与回应和反思。在陀氏对彼得堡城市空间中所蕴含的现代性本身的矛盾性的揭示中,陀氏发现了现代性的悖论。
  在彼得堡城市空间书写之外,陀氏的自然空间书写也是其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空间表征的一部分。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在俄罗斯文化史中,对自然空间的呈现始终与民族性建构、美学建构以及现代性体验息息相关。具体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陀氏首先以上文所论述的内在化的空间感知将自然空间转化为其笔下的文学意象。在此基础上,陀氏笔下的自然空间书写成了延续着其在城市空间书写中所表征的精神探索而进行的对救赎之追寻的表征。更重要的是,正如其城市空间的多维一样,其自然空间的书写也呈现出复杂的维度。具体而言,陀氏的自然空间书写乃作家本人在东正教传统与现代性体验之间建构救赎之可能的一种尝试。正是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得以对作家本人的反思进行更加丰富的观照。在对陀氏笔下自然空间书写的重新思考下,我们会发现陀氏在表征救赎这一命题上遭遇的现代性困境。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对现代性语境的知晓和对表征信仰之方式的寻求中,陀氏陷入了表征的悖论。
  最后,本文将视角转向对陀氏在这种表征悖论中所选择的空间书写方式的思考。在这一部分,本文回到第一章对于陀氏与俄罗斯现代性地理学所带来的现代性空间观之关联的论述,说明其文本中对于彼得堡城市空间和俄罗斯自然空间的书写所遵循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空间书写方式,而这二者间的区别正是陀氏对于现代性地理学所建构的现代性空间感知方式的刻意转化。具体而言,陀氏在遵循现代性地理学的空间感知方式下将彼得堡城市描绘成了地图般精确的空间,而在描绘作为其作品中神圣风景之表征的自然空间时,陀氏却将之描绘成了一种含混、抽象的东正教圣像般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具象的彼得堡乃恐惧的景观,而抽象的自然却带给其笔下的人物所谓“实实在在”的救赎。在这一背景下,陀氏的空间书写对于救赎的表征成为了一种同时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悖论。一方面,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别成为了陀氏宗教思想之含混性在空间上的表露,但在另一方面,正是在这种具体与抽象、精密与含混的对照之间,陀氏完成了对东正教否定神学和静修主义中所提倡的“沉默”的回归,从而以一种类似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部分里沉默的耶稣一样对于神圣的沉默式再现。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可以说陀氏成为了刻意使用悖论的人,他在自己的空间书写中将悖论作为一种表现的方法,从而完成了对其本人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现代语境中神圣呈现之困境的展现。
  
其他文献
二战结束之后,美泰同盟经历了“冷战初期的亲密”、“冷战后期的平衡”、“90年代的迷惘”、“反恐战争中的转型”、“亚太再平衡”与特朗普上台后的波动”。从整体趋势来看,美泰关系因同盟环境变化呈现出“总体波动式弱化”的特点。这一现象,与同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同盟双方的战略分歧等因素有关。同时,中国国力的增长也对美泰同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美泰同盟的影响经历了“二战结束初期的正面迟滞”、“冷战初期的负
学位
本文系统全面的梳理了韩国加入联合国前后的联合国外交,详细论述了韩国联合国外交的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总结了韩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联合国外交的具体特点,并分析了影响韩国联合国外交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联合国外交的未来发展走向。  在研读外交专业发行物和论文等相关资料基础上,掌握了韩国联合国外交的演变过程、成果及主要问题,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韩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研究韩国的联合
学位
情感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所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不仅是对智力教育的一种补充,也是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对情感教育的内容、特征进行重新整理归纳,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寻大
学位
“燕行录”作为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时所作的以外国人的身份和角度观察中国、纪录中国的纪行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他者”形象,历任朝鲜使臣奉命使行中国,其作用不仅在于沟通两国政治往来,更能通过使行历程以使臣“自我”角度出发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本论文以李宜显《庚子燕行诗》《壬子燕行诗》《庚子燕行杂识》《壬子燕行杂识》四部燕行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献分析法的文学研究理论,结
学位
连词和复句前后项之间的关系以及连词语义弱化时的特殊表现是连词功能特点和演化时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但个别连词的功能特点等个性问题还需要更为细致的考察和补充。本文正是围绕连词“不过”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维度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这方面的考察和描写。  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综述了相关研究概况,并交代研究的
学位
本文就“丰X”类形容词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进行语义和句法方面的研究,试图描写并解释“丰X”类形容词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研究对象共包括“丰满、丰腴、丰盈、丰润、丰富、丰裕、丰足、丰饶、丰沃、丰美、丰茂、丰沛、丰盛、丰硕、丰厚”15个“丰X”类形容词。  第一章绪论。本章叙述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丰X”类形容词的词义来源及历时语义分析。本章从历时角度
学位
儒典之尊、政书之祖《尚书》是我国古代文明诞生发展的经典文献见证,上自唐虞、下至东周,记录了虞夏、商、西周、春秋前期的一些重大历史内容,年代久远、底蕴丰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到华夏古代文明璀璨的不同侧面,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正是肇端于遥远的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因而,《尚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承载着人类
学位
冯骥才的新作《单筒望远镜》缘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怪世奇谈”系列的写作构想,经过三十年的酝酿和沉淀后,作家圆满地完成了这部收官之作。《单筒望远镜》中既有对百多年前庚子事变中天津城发生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还原,亦有作家对时代文化转型的现实观照。  本文立足中西文明的视域,从意象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单筒望远镜》进行解读,进而对作家的文化与文明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一方面,冯骥才在《单筒望远镜》中的意象
学位
偏关方言属于晋方言五台片,包含着丰富的方言熟语。本文以偏关方言中的四字格固定短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语义和修辞等方面对偏关方言中的熟语进行了研究,从而归纳出偏关方言熟语的语言特点和地方文化。  本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偏关的概况、方言熟语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意义、研究的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了方言四字格固定短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的概念界定。第二
学位
论文以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整理全书所有异形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量描写,并将其中收录的610组全等异形词分为含有非规范字的异形词、单语素异形词和多语素异形词三类进行整理。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对前人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和异形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异形词的收录模式、收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