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以感性阐发著称,表现在小说中便是印象式评点。然而,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叙事思想。从小说本身及评点中概括出系统的叙事理论,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所作的努力值得关注。 浦安迪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四大奇书的结构、文理、修辞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广泛借鉴了明清文人对四大奇书的评点,发掘出“中国叙事学”。他以比较的眼光解读中西小说不同的叙事传统、美学背景,勾勒出“二元补衬、多项周旋”的美学模型,以此解释四大奇书的回目组合、高潮位置、时空布局、反讽修辞等方面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奇书文体”的名称,以此强调文人对民间传统的熔铸、改造,从中创造出崭新的散文小说文体。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指出浦安迪对“四大奇书”叙事学研究的意义:一方面,以西方当代叙事学思想观照四大奇书,他发现了“奇书文体”在结构、文理、修辞方面的特点,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充分考察中国明清评点,系统分析其中的叙事思想,并以当代理论重新阐释,概括出“中国叙事学”。 第一章从三方面具体揭示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的内涵:结构的对称平衡、文理的精细呼应、修辞的反讽意味,由此引入他对四大奇书的论点:奇书文体所展现的中国叙事特色正表明它们是文人熔铸民间传统的结晶。 第二章指出浦安迪解说“中国叙事学”时对明清评点的倚重与超越。同时,由于他采用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比较了中西“结构”的不同内涵,从而纠正了西方对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缀段”的偏见,也提供中国读者观察评点理论的新视角。 第三章集中关注浦安迪“中国叙事学”中明清评点未涉部分。西方叙事学在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叙事视角等方面的理论,给了浦安迪观察四大奇书的一双慧眼,同时他并没有囿于文本内部形式,而是以文化模型贯通中国叙事学。他的“文人小说”观也折射出晚明时代思潮、文人心理等的综合历史文化风貌。 结语部分总结了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给中国学界的启示:他以异域文化背景立场思考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现了久遭遗忘的明清评点的现代价值;而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关键就是要找到中西文论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