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似模型的摩托车悬架系统垂向动力学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摩托车消费的多元化,大排量摩托车以其突出的动力性而备受人们青睐,因此,在保证大排量摩托车高速行驶动力性的同时,通过对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升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某国产550运动型大排量摩托车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仿真软件Bike Sim中建立完整的摩托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表征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优劣的指标车身俯仰振动加速度和前、后车轮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为目标响应对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和近似建模,进而实现高效便捷的多目标优化,提高大排量摩托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并采用实车实验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经过综合比较分析运用拉格朗日法推导摩托车全局动态方程,在Bike Sim中建立完整的摩托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和垂向振动问题相吻合。(2)针对大排量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问题,为降低大排量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俯仰振动提高摩托车行驶平顺性与乘坐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仿真、试验设计灵敏度分析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的多学科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由优化后仿真分析可得车身的俯仰振动速度降低至63.15deg/s,俯仰振动加速度降低至52.05deg/s2,该摩托车的俯仰振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3)综合考虑俯仰振动与垂向振动问题,通过摩托车在C级路面上的仿真分析,得到表征摩托车行驶平顺性的俯仰振动与垂向振动加速度,并将以上两个指标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与近似建模,基于分析结果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应用NSGA-Ⅱ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仿真摩托车的俯仰振动加速度峰值降低了19.20%,前、后车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16.22%和53.85%,改善了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4)应用实车实验对优化后的目标响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俯仰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17.21%;前轮垂向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8.11%;后轮垂向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峰值经实车验证实际降低了24.18%;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国内的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国内外大地震统计数据表明,大地震发生时通常出现超烈度情况,建筑结构因承担过高轴压比而延性急剧降低,导致按当地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破坏情况严重甚至倒塌。剪力墙是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以延性好的弯曲破坏为设计目标,但在高轴压比下呈现脆性破坏特征,对结构体系抗震不利。有研究者通过自适应分缝改善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在小震和中震时和普通剪力墙一样正常抗震,而且能在大震时自动分缝形成若干大剪跨比的
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时下建筑行业的焦点,国家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各项政策。其中装配式住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一系列典型质量问题频出,制约了装配式住宅的良好发展。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装配式住宅质量,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设计环节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装配式住宅整体质量,目前设计环节面临着建筑效果未知、沟通不到位导致设计冲突增加、传统设计思维不适用于装配式住宅设计、构件和节
近年来,针对小环境展开的更新行动成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完成存量提质发展要求的建设目标。步行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单元,其生态品质建设也备受关注。我国地形复杂,部分城市建设在山地之上,重庆为山地城市典型代表,受山地特殊地形影响,步行空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公众迫切要求改善步行空间生态环境。本文以山地城市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首先总结山地城市步行空间类型与现状问题,其后归纳影响山地城市步行空间生态
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的一部分,其具有辐射范围广、距离长的特点,作为人工景观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是否威胁着高速公路两侧生态安全,还没有具体的研究;目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因子监测以及修建与运营后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因此开展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路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对我国尚未成熟的路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一定参考。论文根据高速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参照生态支
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造价低、绿色可持续等众多优点,有利于实现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节点连接作为预制装配式结构核心的部分,决定了整个结构的性能。目前,节点连接形式大概分为干法连接和湿法连接两种。所谓干法连接,就是节点在连接时不进行任何的湿作业,完全通过机械的方式进行连接,比如焊接和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而湿法连接就是将预制构
为打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深圳市积极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规模和密度最大以及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但仍存在绿标执行难度大、节能减排成效不显著、后评估方式方法不健全和社会认知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使得深圳市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仍面临重大压力。因此,针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成效进行合理评估、深入研究并制定持续提升管理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深圳市
近年来,纤维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由于具有耐腐蚀、耐疲劳、轻质高强、施工方便、后期维护费用低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主要研究的几种FRP材料因其弹性模量高、拉伸断裂应变低(1.0%3.0%)的脆断性质受限于抗震结构加固。但是,最新出现的大应变FRP(Large-Rupture-Strain FRP
随着高铁在旅游、求学和商务等出行需求中的普及,以及“站城融合”理念和“TOD模式”逐渐在枢纽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普及。以铁路为核心的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汇集着来自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和长途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量客流。客流疏散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枢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城市交通的运行。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综合客运枢纽离站客流疏散效果评价定量化研究不足问题,
站城融合是适应我国及其他高密度城市TOD开发的理念与模式,核心内容为通过地铁站与周边慢行系统、公交接驳、建成环境的共建共享,整合地铁站点片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交资源,实现地铁站点与周边片区在功能、空间、环境上的一体化“融合”,有效增加地铁客流的同时提高城市活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产出,提升城市与地铁站点之间互利共赢的发展质量。地铁出入口及相关设施除了出入口及风亭冷却塔以外,还包括地铁的出入口连接
结构健康监测(SHM)对于评估工程结构状况和保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构建一个实用高效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核心任务之一是迅速提高其结构损伤识别能力。基于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方法已经被广泛研究了几十年,然而由于复杂变化的运作条件和环境条件,以及多样繁杂的实际工程结构形式和损伤类型,当前的损伤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是振动信息损伤识别领域中重要的一员,在损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