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生产方式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这种极其低效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农村集中居住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环境好转。在该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传统的小农生产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随的经济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利用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行政边界线两侧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评估集中居住对农户农业收入及其结构产生的影响,并为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和意义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农业生产和集中居住两大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集中居住会改变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模式,进而影响农户的农业收入。但是,当前研究中鲜有学者就集中居住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及其结构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第三章从全国和相关地区两个层面介绍了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及结构的现状、问题和相关政策。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报告了实证分析结果。首先对模型设定、局部平均效应因果关系,以及工具变量法进行介绍。其次,在进行回归之前,对本文所使用的工具变量的独立性、相关性、排他性和单调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集中住居会显著改变农户的农业收入及其结构:(1)平均水平上,集中居住导致农户的粮食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收入,以及养殖作物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粮食作物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养殖收入下降幅度次之,而经济作物收入下降幅度最低;(2)在农业收入构成中,集中居住导致农户的粮食作物收入平均占比和养殖收入平均占比下降,经济作物收入平均占比上升。
第五章对估计结果进行了讨论。集中居住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路径进行了讨论,主要表现为三种路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半径变大。通过这些路径,集中居住会影响农户的农业收入并改变农户的收入结构。
结合回归结果和机制分析,本文的第六章,作为结尾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发展三产,加大工业、服务业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支持。第二,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第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加强农业金融服务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支持,促进土地适度向新型农业主体集中。第四,适当加大政府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负担,鼓励农民生产。
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和意义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农业生产和集中居住两大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集中居住会改变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模式,进而影响农户的农业收入。但是,当前研究中鲜有学者就集中居住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及其结构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第三章从全国和相关地区两个层面介绍了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及结构的现状、问题和相关政策。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报告了实证分析结果。首先对模型设定、局部平均效应因果关系,以及工具变量法进行介绍。其次,在进行回归之前,对本文所使用的工具变量的独立性、相关性、排他性和单调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集中住居会显著改变农户的农业收入及其结构:(1)平均水平上,集中居住导致农户的粮食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收入,以及养殖作物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粮食作物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养殖收入下降幅度次之,而经济作物收入下降幅度最低;(2)在农业收入构成中,集中居住导致农户的粮食作物收入平均占比和养殖收入平均占比下降,经济作物收入平均占比上升。
第五章对估计结果进行了讨论。集中居住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路径进行了讨论,主要表现为三种路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半径变大。通过这些路径,集中居住会影响农户的农业收入并改变农户的收入结构。
结合回归结果和机制分析,本文的第六章,作为结尾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发展三产,加大工业、服务业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支持。第二,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第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加强农业金融服务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支持,促进土地适度向新型农业主体集中。第四,适当加大政府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负担,鼓励农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