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受控实验,研究了珠江口万山海域、珠江口广州-珠海水域和汕头柘林湾、深澳湾理化环境和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探讨了沉积物中浮游动物休眠卵分布、潜在补充量和桡足类胚胎发育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揭示广东河口近海浮游动物休眠卵形成萌发及水层-沉积物耦合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丰富浮游动物休眠卵生态学内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主要结果如下: 1.珠江口桂山岛、外伶仃海域浮游动物以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为优势种。深澳湾和柘林湾以小拟哲水蚤(P.parvus)、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强额拟哲水蚤(P.crassirostris)、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为优势种。 2.桂山岛海域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8.36×105—3.86×106 eggs/m3之间,桡足类潜在补充量呈现湾外高于湾内的格局,桡足类休眠卵的分布与水深、沉积物粒径密切相关。桡足类休眠卵主要源自刺尾纺锤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外伶仃岛海域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5.03×105—2.96×106 eggs/m3,主要为刺尾纺锤水蚤卵。两海域轮虫休眠卵的潜在补充量比桡足类休眠卵少一个数量级,介于7.17×104—9.56×105 eggs/m3。主要为尖尾疣毛轮虫(Synchaeta stylata)、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p.)休眠卵。 3.萌发实验表明,外伶仃海域桡足类和轮虫潜在补充量呈现室内萌发组>过滤原位萌发组>不过滤原位萌发组。桡足类休眠卵萌发持续时间较短,属于同步萌发型。萌发持续时间可能受到沉积物中厌氧、硫化物等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物包埋程度的影响。 4.柘林湾和深澳湾海域浮游动物休眠卵水平分布区域差异明显。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3.05×105—4.70×107 eggs/m3之间,呈现柘林湾外湾>深澳湾>柘林湾内湾的格局,主要为刺尾纺锤水蚤卵。轮虫潜在补充量在4.6×105—2.61×105 eggs/m3之间,主要为疣毛轮虫。沉积物中卵库主要以桡足类休眠卵为主。休眠卵水平分布差异主要受到水体浮游动物丰度、水深和沉积物粒径的影响。 5.柘林湾和深澳湾海域浮游动物休眠卵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柘林湾内湾只有表层(1-3 cm)有活性休眠卵,深澳湾浮游动物休眠卵补充量和萌发率随沉积物深度增加急剧下降,垂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3层体系‖结构,上层潜在补充量较高,其次为中层,下层最低。桡足类、轮虫分别在沉积物50 cm和38 cm处仍有活性休眠卵,桡足类休眠卵较轮虫能存活更长时间并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6.珠江口广州-珠海水域及其毗连的广州南沙鱼塘调查显示,从广州鱼珠码头、虎门大桥、南沙19涌到南沙鱼塘和珠海香洲码头盐度递增明显。浮游动物主要以桡足类休眠卵萌发补充为主,潜在补充量介于3.1×104-5.5×107 eggs/m3之间,其中南沙鱼塘和香洲码头潜在补充量最高,主要为纺锤水蚤休眠卵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休眠卵。鱼珠码头(低盐河段)主要以轮虫休眠卵为主,潜在补充量为3.1×105 eggs/m3,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和尾突臂尾轮虫(B.caudatus)等臂尾轮虫属种类为主,其它采样点只有少量水轮虫休眠卵萌发补充。河口水域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潜在补充分布主要受盐度和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首次观察并记录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细巧华哲水蚤和纺锤水蚤休眠卵萌发过程。桡足类休眠卵胚胎发育要经过囊胚期、原肠期、附肢原基形成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和准备孵化期5个时期后孵出无节幼体。细巧华哲水蚤和纺锤水蚤分别在38 h和46 h完成胚胎发育,细巧华哲水蚤胚胎发育时间较纺锤水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