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我国农村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反贫困过程中,政府究竟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政府的反贫困政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些什么失误?政府的反贫困政策应该调整吗?如果需要调整,应当向什么方向调整?调整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这些都是应当经常进行反思的问题。在中国改革走到十字路口,社会中利益集团逐渐形成和分化,社会矛盾逐渐显露的时候,将农村贫困和反贫困问题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分析和反思,不仅对农村反贫困政策实践具有意义,而且有助于对改革事业的整体认识。 本文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法,立足于国内外已有的相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仅仅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自身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变革,不足以使农民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发展模式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整个社会的转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系和相应载体的演进,都直接影响农村体制的改革。因此,农村贫困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对这种系统性的解决之道来说,一方面,必须形成一个农村反贫困政策集合,这个政策集合应具有良好的结构,能够均衡地作用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六个方面,即:经济不发达、财政投入少、权利不平等、农民缺资产、素质不过关、转移很困难。还要要使这个政策集合对农民个体的四个贫困维度(权力、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