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BALF中L-4、INF-γ及LTs水平的变化目的:检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NF-γ以及LTs水平,探讨RMPP患儿局部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特应性体质的关系。方法:1.对象及分组:选择2008年9月-2010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住院,起病4周内双份血清MP抗体的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并留有BALF的RMPP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湿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等将RMPP患儿分为特应性组(11例)和非特应性组(31例)。以同期因支气管异物在本院住院,异物取出4周后纤维支气管镜复查的患儿为对照(12例,双份血清确诊无MP感染,支气管异物取出后近1个月均无呼吸道症状,肺部体检正常,胸片正常)。2.对RMPP患儿及对照患儿采用FQ-PCR检测BALF中MP 16S rRNA基因;3. BALF行细胞学成分分析;4.采用ELISA方法检测RMPP患儿及对照患儿BALF中IL-4、INF-γ及CysLT、LTB4水平;5.同时测定BALF标本的蛋白含量含量。结果:1.使用FQ-PCR检测BALF中MP 16S rRNA基因42例RMPP患儿均阳性;且BALF标本采集时间均早于血清MP抗体滴度4倍升高时的时间,即第二份血清采集时间。2.RMPP患儿与对照儿童BALF细胞学成份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儿童相比,RMPP患儿BALF中细胞总数上升(P<0.05),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上升为主(P<0.01)。3.与对照组儿童比较,RMPP患儿BALF中INF-γ、IL-4均有显著升高(P<0.05),INF-γ/IL-4比值变化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儿童比较,特应性组BALF中INF-γ、IL-4均有显著升高(P<0.05),非特应性组INF-γ有显著升高(P<0.05),IL-4无差异(P>0.05)。特应性组与非特应性组比较INF-γ、IL-4均无差异(P>0.05)。特应性组、非特应性组及对照组两两比较,INF-γ/IL-4比值均无差异(P>0.05)。4.RMPP组患儿BALF中LTB4及CysLTs较对照组儿童均有升高,其中LTB4显著升高(P<0.05)。特应性组及非特应性组BALF中CysLTs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特应性组较非特应性组BALF中CysLTs有显著升高(P<0.05)。特应性组及非特应性组BALF中LTB4较对照组均有升高,以特应性组升高为甚,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RMPP组患儿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LTB4浓度呈正相关(γ=0.742, P<0.01).结论:1. FQ-PCR检测BALF中MP 16 SrRNA基因可能是早期MPP病原诊断的可靠方法。2. RMPP患儿BALF细胞数显著增加,尤以中性粒细胞为甚,LTB4与其发生可能相关;在具有特应性体质患儿LTB4的水平高于非特应性体质者。3. RMPP患儿BALF1中INF-γ、IL-4水平明显升高,但INF-γ/IL-4比值无变化,提示RMPP患儿病变局部炎症反应明显,但尚不能证实RMPP患儿存在Th2占主导的炎症反应。4. RMPP患儿BALF中CysLTs升高不明显;但具有特应性体质患儿CysLTs含量升高明显,提示CysLTs的水平可能与机体的过敏状态相关。第二部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治愈后远期肺功能随访目的:对RMPP患儿出院9-12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及肺功能检测,来探讨RMPP的预后及其对肺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1.对象及分组:选择2008年9月-2010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住院,起病4周内双份血清MP抗体的滴度升高有4倍以上,并留有BALF的RMPP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于出院后9-12月进行临床症状随访(35例)及肺功能检测(29例);根据是否有湿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等,将随访的RMPP患儿分为:特应性组(10例接受临床随访及肺功能检测)及非特应性组(接受临床随访25例,接受肺功能检测19例);以既往无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史,无喘息病史,接受肺功能检测时肺部听诊无罗音,近2周内无疾病史的健康儿童为肺功能检测对照组(12例)2.临床随访:均于出院后9-12月间进行电话随访。3.肺功能检查:于出院后9-12月进行检测。0-4岁行潮气呼吸检查,4-6岁行IOS检查,6-14岁行常规通气检查。结果:1.接受电话随访共35例患儿,均于出院后1-2月左右复查胸部X-ray或胸部CT提示原病灶吸收。8例患儿(21.74%)出院后至随访时有咳嗽病史,其中3例(8.70%)慢性咳嗽;5例患儿(13.04%)有喘息发作,均已诊断为哮喘。1例患儿(4.35%)于出院后1月余诊断患有过敏性紫癜,并住院治疗,已治愈。2.电话随访患儿,特应性组较非特应性组喘息(哮喘)的发生率有升高(P<0.05),其余情况无差别;各年龄段间各种疾病发生率无差别(P>0.05)。3.接受肺功能检测共29例患儿,接受潮气呼吸检测者9例,异常2例,接受IOS检测者11例,异常1例,均为小气道阻力轻度增高;接受常规通气检测者9例,异常0例;对照组12例,均无异常发现;RMPP患儿与对照组患儿肺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RMPP患儿肺功能检测,特应性组较非特应性组肺功能异常发生率有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肺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1. RMPP病情重,易遗留肺部后遗症,但早期明确诊断,并通过积极的治疗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尚不能认为RMPP感染后对患儿的肺功能将造成长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