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近年来UC在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病因学方面以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一些新型药物也已用于结肠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如新型5-ASA制剂、免疫反应调控剂(抗CD3抗体visilizumab)及细胞因子调控剂(抗TNF-α的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等,但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价格昂贵等问题影响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安全、价格便宜的药物用于治疗UC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保护膜结构、抗生物氧化、调节免疫及影响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等生物活性。由于DG具有较强的与皮质类固醇类似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因此可能成为替代皮质激素治疗UC的一种有效药物,尤其是对那些对激素抵抗、依赖和有激素应用禁忌症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DG用于治疗肝炎的研究报道较多,而有关其治疗UC的报道却很少,且机制不明。本课题主要研究DG治疗UC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而为临床应用其治疗UC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和乙酸联合建模法制备UC模型,模型形成后将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4个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各治疗组给药方法:5-ASA组给予5-ASA溶液(100mg/kg)灌肠;DG组给予DG溶液(40mg/kg)灌肠;5-ASA+DG组给予5-ASA溶液(100mg/kg)(上午8时)和DG溶液(40mg/kg)(下午4时)灌肠;5-ASA+地塞米松组给予5-ASA溶液(100 mg/kg)(上午8时)和地塞米松溶液(0.2mg/kg)(下午4时)灌肠,每日1次,共7日。每日观察各组大鼠大便性状、便血及体重改变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7天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20℃贮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取距肛门约8cm处结肠组织,一部分经10%甲醛溶液固定,进行HE染色;另一部分制作肠组织匀浆,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此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DAI、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显著增高(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2.治疗7天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5-ASA组和DG组的DAI、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5-ASA组和/或DG组相比,5-ASA+DG组和5-ASA+地塞米松组的DAI、组织学损伤评分及MP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DG组与5-ASA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ASA+DG组与5-ASA+地塞米松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G以及5-ASA均可以作为治疗大鼠UC的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 p65、iNOS在结肠黏膜的表达,增加IL-4释放及结肠黏膜SOD活性,抑制IL-6产生,而达到治疗结肠炎的目的,两者疗效相当,联合应用时效果更佳,且具有与地塞米松和5-ASA联合用药时类似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激素样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