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长序列1960-2015年夏季(6-8月)NCEP 2.5°×2.5°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同期中国国家站2426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涡度源方程、扰动动能方程、Eliassen-Palm通量(E-P通量),对夏季沿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简称ASWJ)Rossby波活动的波源、能量传播和波流相互作用及其与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分析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态变化特征发现,夏季气候态200hPa纬向风场在沿40°N的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上存在三个风速大值中心,分别位于50°E的里海附近、80°E-105°E的我国新疆北部地区、135°E-150°E的日本及其以东洋面,表现为沿ASWJ上纬向三波型准静止Rossby波形态。沿ASWJ准静止Rossby波产生的源地主要在地中海地区,波动在此激发并沿急流向东传播,在东传过程中能量不断耗散,传播速度整体逐渐减弱。波作用通量的辐合辐散中心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交替分布,在纬向方向上呈“+-+-+”的长波尺度三波波列结构,波流相互作用是ASWJ上西风强弱交替变化的动力机制。(2)分析波作用通量散度关键区与整个波作用通量散度场的相关性表明,沿急流交替分布的波作用通量辐合辐散中心是同一Rossby波列的不同部分,波源处的波作用通量散度强弱变化对其下游辐合辐散中心强度有显著影响,也影响着其下游副热带西风急流纬向风的强弱,反映了沿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能量的下游频散效应。波源处平均扰动动能强度变化与下游地区的波作用通量散度以及急流中心强度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当上游Rossby波平均扰动动能偏强时,波作用通量散度偏强,下游地区的急流中心强度偏强。(3)分析夏季沿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传播与我国降水的关系表明,波源处以及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至黄土高原上空的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D-Ⅰ和WFC-Ⅱ与我国南、北方降水相关性较为显著,在WFD-Ⅰ为正异常年时,对应南方关键区降水偏多年份占比62.5%,在WFD-Ⅰ为负异常年时,对应北方关键区降水偏多年份占比80%;在WFC-Ⅱ为正异常年时,对应南方关键区降水偏少年份占比66.7%,在WFC-Ⅱ为负异常年时,对应北方关键区降水偏少年份占比81.8%。(4)研究夏季波源处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D-Ⅰ异常年导致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环流成因发现,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D-Ⅰ为正异常年时,涡度源大值区较气候态整体偏南,波源地区Rossby波平均扰动能量偏强,由此激发的Rossby波向下游地区的频散偏强,位置偏南,波流相互作用导致我国南方上空高空急流加强,我国东南部地区为强水汽辐合区,副高脊线位置偏南,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加强,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易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D-Ⅰ为负异常年时,ASWJ位置偏北,波源处波作用通量矢量多为偏北方向,Rossby波能量的经向传播强而纬向传播弱,北方降水关键区受波作用通量辐散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上空急流偏强,我国华北北部为水汽通量散度负距平,北方地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和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我国夏季北方地区降水的发展。(5)研究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至黄土高原上空的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C-Ⅱ异常年导致我国降水气候异常的环流成因发现,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C-Ⅱ为正异常年时,我国南方地区上游Rossby波能量偏弱,ASWJ位置偏北,Rossby波传播以经向传播为主,我国南方地区波作用通量辐散偏弱,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我国南方为强的水汽通量辐散区,辐合上升运动较弱,垂直环流不利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发展。波作用通量散度指数WFC-Ⅱ为负异常年时,波作用通量辐合关键区Ⅱ处辐合偏强,波流相互作用偏弱,急流位置整体偏南,我国北方为强的水汽通量辐散区,西太副高脊线位置偏南,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高低空环流配置,使得我国北方地区为整层的下沉运动,易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的异常偏少。(6)在异常丰(枯)梅年梅雨季,我国东部地区波作用通量为强辐散(辐合),波流相互作用偏强(弱),ASWJ强度偏强(弱),急流位置偏南(不稳定),我国江淮地区为水汽通量散度负(正)距平区,对应着丰(枯)梅年降水异常偏多(少),垂直环流在中低纬地区为强盛(偏弱)而深厚(浅薄)的垂直上升运动,有(不)利于深对流的发展,整层E-P通量散度基本为正(零)值,即E-P通量辐散偏强(无辐散),瞬变扰动反馈作用使得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偏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