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西北接山东半岛南部,西南邻苏北平原,位于南黄海西北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来,随气候周期性变化,研究区海平面相应发生周期性升降变化,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旋回,形成了海陆相地层交替发育的格局。由于地处海岸带地区,海陆交互作用频繁,使得该区地层的连续性较差。因此,该地区地层具有沉积构造复杂、沉积物源丰富及地层不连续性等特征。通过对浅地层剖面记录的地层反射结构的解释研究,我们能够了解沉积地层在沉积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环境信息,推断其演化过程,有助于研究该地区古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海平面变化与河流等海陆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获得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和收集到的研究区附近的地质钻孔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结构及其接触关系,共识别出了17个地层反射界面,自上而下依次为D0,D1-1,D1,D2, D3,D4,D5-1,D5,D6,D7-1,D7,D8,D9-1,D9,D10,D11,D12;根据识别的反射界面划分出了16个地震地层单元或亚单元,自上而下依次为SU11,SU12,SU2, SU3,SU4,SU51,SU52,SU6,SU71,SU72,SU8,SU91,SU92,SU10,SU11,SU12,并对各地层单元地震相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解释;根据识别出的地震地层单元或亚单元,将研究区第四纪中期以来的浅部地层划分为6个层序,组成各层序的地层单元的沉积相主要包括浅海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建立了研究区的地层格架。 在地层界面识别追踪、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解释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在研究区东南部海底地层中发现的特殊地质现象——海底滑塌。这些海底滑塌均发育于埋藏的三角洲相地层中,发育规模为4 km~20 km×1.5 km~2 km;根据海底滑塌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将海底滑塌分为4部分:滑塌壁、滑动面、滑移体和滑塌趾部;根据滑塌体所在地层中的位置,推断三处埋藏滑塌体形成于同一地质时期,且均形成于该三角洲相地层发育的后期阶段;结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推测研究区三处海底滑塌的形成与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海底地形条件、滑塌体厚度、地层中的软弱层及地震活动有关,认为其可能受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并简要论述了海底滑塌对海底管线及海洋工程地基的影响。 本文较详细划分和探讨了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第四纪中期以来的沉积地层结构,认识了该地区地层发育特征和沉积环境概况,为该地区后续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地质资料,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海底滑塌的认识,为该地区东南部的海洋工程建设及海洋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