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待诏制度与小说之关系考论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待诏制度的形成,使得大批方士、文人汇聚于朝堂内外。大多数待诏臣乃方士或方士型文人,他们对鬼神阴阳灾异之说的宣扬,使得汉代小说孕育的文化土壤得以形成,为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加之待诏臣对小说的口头以及书面创作,促进了小说的直接产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待诏制度成为汉代小说、乃至中国小说的产生的原因之一。总之,待诏制度影响下,文人、术士的汇聚与社会崇尚巫、灵、鬼、神等文化的纵横交织,互相影响,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共同构成了汉代小说的勃兴之因、孕育了中国古小说之雏形。第一章:小说的源起、概念及其在汉代的流变。追溯小说之源起与概念,历代各家说法不一,皆有其理。应如罗宁先生所云:“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本篇采用其广义概念,即“统称不合大道之书”,从这一角度探索汉代小说与待诏制度之联系。第二章:汉代待诏制度考述。汉代待诏制度之源起,应追溯到先秦养士制度,并与汉代察举等制度联系起来,在汉代产生并得到发展。待诏者更是因其身份的不同,归属不同部门,且人数甚众。对汉代待诏制度下的方士、文人的事迹、活动、等进行考述,拟从史书之记载中,寻找待诏制度对小说文化土壤形成、小说发生的影响。第三章:汉代涉待诏制度小说考述。汉代涉待诏制度之小说,主要指汉代小说中,写到待诏臣事迹的小说、或是待诏臣创作之小说,对其考述,可以发现,待诏臣对小说之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乃小说题材的影响,多以待诏方士、文人与帝王之趣闻逸事为题材;其次乃缘于待招而导致的小说创作,诸如刘向、东方朔等人,直接创作小说,促进了汉代小说的直接发生。第四章:待诏制度视野下的小说发生论。待诏制度视野下,待诏制度的物质及政治等刺激;加之待诏者对鬼神的宣扬、统治者的推崇,这样互为影响的作用,使得汉代小说文化土壤得以形成,其后方士文人的口头、书面等创作小说开始,使得待诏制度视野下,汉代小说的发生成为可能。当然,待诏者的原初身份或出身是很复杂的,诸如文人、方士、医者、天文学家、经学家、政治家等等皆有;故待诏制度对汉代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除文学外,还在医学、经学、谶纬学、天文学等多方面发生一定影响,这些方面也值得学人继续探究,本文暂不赘述。
其他文献
“玉素甫-祖来哈”是作者拉布古孜的著作《先知列传》的第16章传奇。《先知列传》中主要叙述的是先知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并解决困难的过程,它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
肝癌形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和癌旁基质之间的相互调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已被广泛研究。肝肿瘤微环境一般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包括肝实质细胞、肝
吴晟以其乡土特色的诗歌创作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台湾当代新诗史上乡土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泥土诗人”、“农村诗人”。他的乡土诗对台湾现实主义新诗的发展影响深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弹性用工方式,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这是对劳务派遣进行法律规制的认识论基础。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具体的用
朱素臣,名(?),字素臣,号荃庵,江苏吴县人,戏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学界多数认为其生于1620年左右,卒于1701年以后。与朱佐朝为兄弟,是活跃在明末清初民间剧坛中的苏州派作家群体
王权作为清代晚期甘肃著名诗人、学者,其诗文作品深受时人及后世的好评,谢章铤、樊增祥、宫尔铎、钱仲联等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赞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王权生平及著作的研究
王了一与秦似是父子,他们都是现代散文史里的重要人物。王了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秦似是杂文“野草派”(包括桂林时期和香港时期)的重要成员。在
本文以蒙古族学院批评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蒙古文学学院批评的总体情况,以企概括蒙古文学学院批评的特点。论文由绪论、正文(1—3章)、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说明论文的
货物交付是海上货物运输下承运人承担的重要义务,也是货物运输合同的主要目的,往往导致货物运输合同的终结。尽管货物交付是海上货物运输中的关键一环,但在《鹿特丹规则》之
《广陵潮》是清末民初小说家李涵秋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以扬州城为主要背景,兼有涉足武汉、上海等在近代中国迅速崛起的城市,反映了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七十余年的社会历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