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污染源控制和湖泊水体本身的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对农田—湖泊系统的连接区域的洼陷结构(水塘湿地、沟、渠等)的截污效果以及输移转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这一地带不仅可以吸附和转移来自面源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而且可以截留固体颗粒物,减少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沉降率。本论文主要研究在不同尺度条件下水塘湿地系统中氮、磷输移规律及截留效应。 本论文主要是利用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室内测定和理论分析及研究等方法,来开展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水塘湿地系统中生物群落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查,分析生物群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2)计算在不同时期、不同植被情况下随降雨进入水塘湿地系统中的氮、磷的总量,以及单位面积上氮、磷截留量;(3)不同时期,水塘湿地系统对随降雨进入其中的氮、磷的截留量,以及氮、磷在水塘湿地系统的水体中的变化规律;(4)分析水塘湿地系统中总氮、氨氮、硝氮和亚硝氮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不同尺度的水塘湿地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果不仅与自身的容积、净化能力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地块特征及其汇水面积紧密相关;(2)在降雨量较少的时期(一般在枯水期),水塘湿地系统由于塘中水位较低,氮、磷等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塘湿地系统后,多数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被截留,只有少部分流出水塘湿地系统进入河流及湖泊。在降雨量较为丰富的时期(一般发生在4—7月),此时也是农田的施肥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塘湿地系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较多,虽然水塘湿地系统由于塘中水位较高,对地表径流的截留能力有所下降,但此时水塘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很强,同样对氮、磷等营养物质有较好的截留效果,它主要表现在短期内就能降低水塘水样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提高流出时的水质;(3)水塘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与季节、水深、水生植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覆盖度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