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肛门坠胀为肛肠科常见症状之一,尤其在混合痔术后,典型表现为自觉肛门、直肠下端或肛门周围有胀满感、下坠感,且部分患者的坠胀感可呈放射状累及肛门四周,如腰骶部、臀部、会阴部、大腿根部等处也感觉到胀满不适。此症状还可伴随疼痛感、异物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便意增多等情况。肛门坠胀日久不愈,常常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甚至可能有轻生想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症状的原因西医学尚不清楚,其可为许多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肛门坠胀为肛肠科常见症状之一,尤其在混合痔术后,典型表现为自觉肛门、直肠下端或肛门周围有胀满感、下坠感,且部分患者的坠胀感可呈放射状累及肛门四周,如腰骶部、臀部、会阴部、大腿根部等处也感觉到胀满不适。此症状还可伴随疼痛感、异物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便意增多等情况。肛门坠胀日久不愈,常常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甚至可能有轻生想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症状的原因西医学尚不清楚,其可为许多疾病继发症状,如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盆腔疾病、骨科疾病、精神类因素等。临床上也可见到部分患者无明确原发疾病,但依然主观感觉存在肛门坠胀感,则归为肛门神经官能症。中医学古籍中无法找到与“肛门坠胀”有关的病名记录,与之具有一定相关性的记录有“后重”、“大肠胀”、“肛坠”等,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上现代医家对肛门坠胀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对肛门坠胀形成统一的认识。目的:混合痔术后出现肛门坠胀与患者体质、齿线上粘膜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从这个角度切入,探索体质、齿线上粘膜损伤与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就诊的混合痔术后患者为基础,填写资料收集表,选取术后出现肛门坠胀感的患者共52例设为观察组,选取术后未出现肛门坠胀感的患者共56例设为对照组。然后通过病历分析、随访问卷等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收集,通过Apriori算法与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设定检验统计标准α=0.05。结果: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观察组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的病例数占比较多。痰湿、血瘀→湿热置信度最高,为86.67%;对照组中可见阴虚→气虚置信度最高,为71.43%。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齿线上黏膜损伤范围越高,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发生风险就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9,95%CI 1.19-45.54,P=0.032);情绪评分等级的上升将增加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发生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6.18,95%CI 1.19-32.16,P=0.030);套扎数量越多,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发生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1.24,95%CI1.19-45.54,P=0.049);肛门坠胀感可随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具有统计学意义(Z=-3.114,P=0.002);肛门坠胀持续时间可随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Z=-4.958,P<0.001)。结论: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体质与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上湿、热、痰、瘀并见的患者十分常见,同时中医学认为手术属于金刃所伤,常导致手术局部气滞血瘀,若术前尚存在湿热证候,则术后湿热血瘀相互搏结日久,极易化热,热又与痰湿相结,更生湿热,致使症状加重,恢复缓慢。气郁质的患者性格上一般较为敏感、多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手术是一种外界对自身的干涉措施,因此气郁质的患者更容对手术产生恐慌、疑虑的情绪,从而在术后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手术部位,多疑的性格又容易对自己产生心理暗示,从而导致神经官能症类型的肛门坠胀。因此通过体质可调理论,可以通过对患者体质的调节,改变患者的体质类型,从而达到防治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目的。混合痔手术会对齿线上粘膜区域造成损伤,产生炎症性刺激、痉挛性刺激、压迫性刺激、增生性刺激,导致局部的感觉异常,继而产生坠胀感。齿线上粘膜损伤范围越高,套扎的数量越多,术后出现肛门坠胀感的风险越高,肛门坠胀的持续时间越长。因此术中应注意对齿线区域的保护,通过严格而精细的解剖学手术,尽可能少的对痔体以外的区域造成破坏,从而减少齿线上粘膜的破坏范围。同时在套扎的时候应注意套扎点位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套扎,减少套扎数量,可以降低术后出现肛门坠胀的风险。患者的情绪状态也是一个明显的影响因素,对于抑郁、焦虑明显的患者,术后出现肛门坠胀的风险更高,坠胀感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或许与肛门坠胀属于主观感受有关,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患者的意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便十分巨大。因此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中,术前要对患者耐心细致,充分讲解手术操作,让患者放下疑虑,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信任。术后对患者细心安抚,缓解患者的焦虑感,使患者配合后续诊疗计划。对于此类患者,心理上的安抚与疏导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已出现肛门坠胀的患者,应及时的采用中医、西医对症治疗,耐心对患者做出解释,减轻患者焦虑感,并且肛门坠胀感以及持续时间会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缓解。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中药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是抗击疫病要药之一,临床疗效好。青翘作为主要流通品种,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由此促发产地大面积扩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公布了连翘新的标准,但还存在当前市场及产地青翘质量情况不明朗,质量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质量等级划分不完善,质量影响因素复杂,质量控制规范缺失等问题。
背景望诊是四诊之首,通过收集神情、色泽、形貌、动态资料,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眼、眉部望诊是头面局部望诊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观察眼球、眼睑、内外眦及眉毛整体轮廓、长短、粗细等特征以进行诊断。当前对眼、眉部望诊的研究多为探讨眼球内部络脉、斑块、纹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眼、眉部外在形貌的探索较少,更少有研究眼、眉部形貌与体质的关系。体质是个体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生理和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
目的:考察“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在金元以前医籍中的源流和张元素“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的主治特点、用药规律、临床应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探讨张元素“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脉络。方法:以文献研究、理论探析为主,以数据统计、寻找用药规律为辅。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阅读从汉至金元时期代表性著作及影响力较大的医籍,根据其理论内涵发展的特点,选取与“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联系密切且
“脾应长夏”是指长夏季节,脾藏象处于机体气机升降的支配地位,调控人体气机完成由“升”转“降”的变化,维持机体各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病理上,脾虚证是导致“脾应长夏”季节性变化规律紊乱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诸多疾病在长夏季节高发的根本原因。脾虚泄泻作为长夏季节高发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其季节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课题拟将“脾应长夏”理论与泄泻发病机制研究成果相结合,探讨长夏环境中脾虚型泄泻发病
[背景]抑郁症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对人类心神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当下抑郁症的发病率一直处于往上攀升的状态,被预测为到2030年它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杀手。尽管如此至今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加之临床上一线抗抑郁药仍存在药效不佳、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停药综合征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许多研究表明植物药及其活性成分可
少弱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该病病因复杂,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治疗少弱精子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益肾生精方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秦月好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少弱精子症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益肾生精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从整体动物水平上研究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益肾生精方的临
失眠已经成为当前困扰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它可以伴发肥胖、焦虑、抑郁、自杀等各种问题,引发学术界的重视,而西医治疗失眠的药物具有戒断反应、成瘾性及一些肝肾毒副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和方药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共识。目的观察自拟安神方对大鼠心肾不交证失眠的影响,并基于HPA轴和神经递质及其信号通路的变化探索自拟安神方治疗心肾不交证失眠的机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
目的:通过调查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及五态人格分布情况,探究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五态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从辨“体”论治、辨“态”论治、心身同治角度出发防治功能性便秘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病例来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门诊或收治本科病房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共计133例。对其一般情况(主要为排便情况)、中医
研究背景结直肠腺瘤作为一种癌前疾病,潜在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腺瘤—癌”途径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途径,因此发现并治疗结直肠腺瘤以期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首选方法,但腺瘤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因而在腺瘤切除后予以确有疗效、简便易行的中医药治疗对于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及预防结直肠癌发病意义重大。中医讲求整体观念,
目的中枢疲劳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躯体、神经及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疲劳样表现。可由过度的脑力消耗及体力运动引起,也可由长期压力、失眠、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引发。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枢疲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当今社会人类身心健康,因此围绕中枢疲劳开展相关中医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究中枢疲劳的中医理论内涵、证候特点及论治思路;并结合现代研究,基于平台水环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