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从大母神原型这一视角审视比较《奇异的插曲》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大母神这一原型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路程体现在奥尼尔和蒲松龄的作品中,造成了其中女性人物在形象塑造上的不同之处。论文共分七部分: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 导言是对论文思想构架的整体介绍。首先是对尤金·奥尼尔和蒲松龄笔下的女性人物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的综述。在奥尼尔的观念里,女性总是与“母性”密不可分。所以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总带有某种程度的母性特征。她们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对待身边的男性,爱护他们,同时也霸道的占有他们。这种母性特征与大母神原型遥相呼应。在《聊斋志异》中共有二百多位女性人物。其中有一类最为引人注目。她们大多是狐女,女鬼或各种精怪,拥有奇异的法力,常拯救男性于水火之中。许多学者使用现代流行的心理分析和原型理论分析这类女性,认为她们源于母亲原型,同时具有哺育与杀伐的特性。这一点也是与大母神原型相吻合的。基于这一点,《奇异的插曲》和《聊斋志异》便有了可比较性。导言也对文章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综合论述。首先,大母神崇拜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家们确信,原母神是后代一切女神的原型,甚至可能是一切神的原始雏形。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大母神这一原型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并论述了这种原型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要部分对人类思想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恒久性。接着文章论述了大母神在中西方文明中演变的过程,即从原母神演变成地母,而后演变成性爱女神,最后升华为爱与美的女神。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演化的最终结果也略有不同。这种文化的差异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具体论述大母神崇拜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特征。大母神特指父系社会之前的最大神灵,是狩猎和史前社会的意识形态核心。虽然母系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对女神宗教的追忆、怀恋和向往却从未停止。这种追忆,一方面表现为对回归母亲的渴望,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父权社会的反叛。本章还论述了母神原型的基本特征:善与恶的并存。她是仁慈的母亲,给予生命;她还是残酷的母亲,夺取生命。在这一章最后论述了母神在父权社会的变化。她作为创世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