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伊川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但其理学思想的建立是由易学切入的。时下,论伊川理学者夥,而研究其易学思想者寡。若不从伊川易学思想入手,实难以把握其理学思想之本质,此本文之所作也。 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不是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之形成无不是个人回应时代的结果,本文“引论”部分围绕伊川易学之形成,主要论述了程伊川生活的时代和学术之背景及其主要经历。(1)为不再重蹈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覆辙,北宋统治者在兵制、官职、经济诸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以强化中央集权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固然消除了“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但亦使得国家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积贫”、“积弱”、“积冗”的局面。为改革弊政、振兴国家,在北宋中期先后发生了“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两次大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两次运动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极大地触动了知识分子的心灵。(2)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作为官学,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是,随着道教、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儒家地位日趋下降。北宋以降,为了复兴儒学,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们纷纷以《周易》为武器,抗衡佛教。“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开创了以义理说《易》的先河。之后,在北宋中期形成了藉助《周易》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风气。伊川易学即是在此学术氛围下形成的。(3)伊川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大半生都是以“读书求道为事”,五十四岁时才以布衣受诏担任“崇政殿说书”之职。这一职务并无实权,但作为帝王之师,却非常引人注目。树大招风,加之自己过分持重,在旧党内部的斗争中,伊川被排挤、遭贬。新党人物重新上台后,伊川又遭党祸放归田里、诏遣编管涪州。在编管期间,完成《易传》的写作。伊川从早年学《易》、青年论《易》、晚年写成《易传》,前后凡六十年。 伊川易学是通过阐发《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而建立的,而《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历来分歧很大。论文第一章从古经自身结构、与近几年王家台出土的《归藏》比较以及古经成书后的应用三个方面论证了古经是一部卜筮之书。但是古经并非仅仅是卜筮之书,已经涵蕴了上古先民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其通过对古经进行高度原创性解读,空前升华了孕育于古经中的哲学思想。《易传》之后,古经与《易传》一体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