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化策略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企业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有着直接影响。多元化经营既给企业带来了价值增值,也有造成其价值降低甚至破产的情况,因此“多元化经营究竟能否促进企业价值提升”一直是中外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国外对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有着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文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首先,本文选取2013-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企业主营业务按照证监会公布的SIC二位数代码手动归类。结合既有文献,计算出企业主营业务数量、收入熵指数和超额价值,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固定效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企业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并且多元化企业价值显著低于专业化企业;同时,在控制内生性之后发现多元化折价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多元化折价程度更深。
其次,考虑到我国企业面临着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扭曲等现实情况,根据之前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企业内部治理失效存在的代理问题角度来解释企业多元化折价现象。一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管理层可能出于自利心理盲目采用多元化策略扩张企业,导致企业折价,而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股东缺位”现象更是加重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且伴随着一股独大的情况。因此,控股股东为了私人收益,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并以内部资本市场作为其利益输送的通道,掏空企业资本,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基于理论假设,通过分别设置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项来研究代理问题对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企业内部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矛盾并存,两者叠加的双重矛盾导致了代理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了企业多元化折价。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手动整理了2013-2016年企业主营业务数据。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企业主营业务按照证监会公布的SIC二位数行业代码重新分类;二是从代理问题角度实证得出企业代理问题的存在是导致企业多元化折价的原因,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微观证据。
                        首先,本文选取2013-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企业主营业务按照证监会公布的SIC二位数代码手动归类。结合既有文献,计算出企业主营业务数量、收入熵指数和超额价值,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固定效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企业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并且多元化企业价值显著低于专业化企业;同时,在控制内生性之后发现多元化折价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多元化折价程度更深。
其次,考虑到我国企业面临着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扭曲等现实情况,根据之前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企业内部治理失效存在的代理问题角度来解释企业多元化折价现象。一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管理层可能出于自利心理盲目采用多元化策略扩张企业,导致企业折价,而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股东缺位”现象更是加重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且伴随着一股独大的情况。因此,控股股东为了私人收益,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并以内部资本市场作为其利益输送的通道,掏空企业资本,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基于理论假设,通过分别设置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项来研究代理问题对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企业内部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矛盾并存,两者叠加的双重矛盾导致了代理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了企业多元化折价。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手动整理了2013-2016年企业主营业务数据。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企业主营业务按照证监会公布的SIC二位数行业代码重新分类;二是从代理问题角度实证得出企业代理问题的存在是导致企业多元化折价的原因,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