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γ-TiAl基合金片层细化及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γ-TiAl基合金具有优良的高温强度、抗蠕变、抗氧化和阻燃性能,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较差的室温塑性成为该合金实用化过程中的主要性能缺陷,γ-TiAl基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受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较大,因而获取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循环热处理方法,细化合金的层片组织,进而提高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新型γ-TiΑl基合金TiΑl-3Ta-x(W,Cr)片层组织细化和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用循环热处理方法来细化挤压态TiΑl-3Ta-x(W,Cr)合金片层组织,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获得理想的细小FL组织,最大程度地改善其室温拉伸力学性能;二、研究未经热处理的挤压态TiΑl-3Ta-x(W,Cr)合金在815℃、870℃及925℃下的高温氧化行为,通过加入合金元素Ta来提高其高温抗氧化性,为研究该合金经热处理后不同组织状态的高温氧化行为做铺垫。TiΑl-3Ta-x(W,Cr)合金首先在单相区进行预处理,冷却得到全层片组织,高温热处理可以消除挤压态合金的各向异性,新生成的层片晶团形状趋于等轴化,得出1300℃/5min为合金单相区最优热处理制度。随后该合金在α+γ两相区进行正交循环热处理,在不同的热处理制度下(保温温度T=1130~1190℃,保温时间t=3~10min,循环次数n=l~7),可得到不同类型的显微组织。在以上参数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时间的延长、循环次数的增加,合金层片组织不断细化。短时保温循环热处理过程中,不断增加循环热处理次数,可以有效地破坏合金的组织遗传,使新生α2/γ层片晶来不及长大,以此达到细化片层组织的目的。新生的α2/γ层片晶通常会沿原始粗大层片晶界或晶内发生形核与长大,以晶界形核为主,属于相变重结晶形核。合金经1190℃/10min/7次/AC可以获得最细小的FL组织,平均层片晶粒尺寸可达到30μm。循环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合金经1190℃/10min/7次/AC得到细小FL组织的室温拉伸性能最好,其室温抗拉强度为409.61MPa,延伸率δ为2.81%。在热处理参数范围内,随循环温度的提高、循环次数的增加、保温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不断降低,延伸率δ有所提高,室温塑性得到改善。TiΑl-3Ta-x(W,Cr)合金在815℃、870℃和925℃下的氧化行为研究表明,加入合金元素Ta,可以使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在氧化层最里面紧挨着合金基体形成一种了TiO2和AlTaO4的混合氧化物分布层,氧化层中的AlTaO4,能有效地控制氧化速率,从而达到抗氧化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Cr-Mn-Ni系奥氏体不锈钢,特别是一些非标准牌号的Cr-Mn-Ni系奥氏体不锈钢产量急剧增加,然而Cr-Mn-Ni系奥氏体不锈钢表现出较差的耐蚀性能。因此,本文以市场中现流行的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机械产品零件的表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工件要求在高速、高压、重载及腐蚀介质工况下可靠连续的工作。在普通金属材料表面制备复合材料涂层,可以改
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人地关系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城市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域空间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
压力铸造是特种铸造的一种,因其具有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好、生产效率高及加工余量少甚至无加工余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机械、五金、玩具、电子、工艺品等领域
介绍了一种弱酸性氯化钾镀锌工艺,阐述了工艺流程、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同时针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故障提出了工艺改进意见。
<正>自2013年3月17日铁道部正式改制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以来,铁路客运重新焕发出活力,不断挤占道路客运的份额。面对铁路再一次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整个道路客运行业面临大考。
<正>一、中非合作的渊源和意义中非友好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稳固的现实基础。从历史上看,在现代世界体系形成时期,中国和非洲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和侵略,
为了准确分析混沌序列的复杂性,采用模糊熵算法(FuzzyEn)对典型离散混沌系统和连续混沌系统的复杂度进行分析.与近似熵(ApEn)、样本熵(SampEn)和强度统计复杂度算法相比,Fuzz
线切割机床对于加工高硬度金属材料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机械加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快走丝线切割机床在加工能力、自动化程度、节能环保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快走
离开新闻事业是范长江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对范长江离开新闻事业的原因的解读,现有专门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数篇文章多聚焦于其离开《人民日报》的具体事由的介绍和探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