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近年来国际上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讨论,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机遇。一直以来,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应用给予了充分关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金融工具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2006年9月,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即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国际公允价值研究的理论和实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9年5月,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2011年5月,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是国际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研究成果。IASB和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相关文献是当前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两项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二者之间既有趋同之处,又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相同之处与存在的差异,以便从中得到启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会计国际趋同的必然要求,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定义宽泛模糊以及缺乏独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理念,持续关注和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和成果,将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从财务报告目标发展以及会计国际趋同的两大背景出发,追述了公允价值的起源,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依据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并对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