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对水稻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比研究了AgNP的不同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不同分离与消解方法的对比以及动态光散射(DLS)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方法的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AgNP对水稻的生物有效性,主要从其对水稻的毒性、能否被水稻吸收、积累以及有机质对水稻吸收AgNP速率的影响开展相关工作。研究发现超高速离心的分离效果受溶液总Ag浓度的影响,分离效果不稳定。对于体系单纯的AgNP样品,可通过1:2的液酸(溶液:浓硝酸)体积比、常温消解的方法达到较好的消解效果。对比动态光散射(DLS)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两种表征方法发现,DLS表征获得的AgNP的水合粒径显著高于TEM图统计得到的粒径,分析可能的原因为AgNP颗粒表面的包被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存在增大了AgNP颗粒的水合粒径,而TEM表征得到的粒径只有AgNP颗粒本身。在根系暴露与叶片喷施暴露两种途径下,水稻吸收并积累了AgNP,且叶片喷施暴露的叶片积累量远高于同等剂量根系暴露叶片的积累量,比如AgNP暴露浓度均为1 mg/L时,根系暴露叶片中银的积累量为0.44 mg/kg,而叶片喷施暴露叶片中银的积累量高达8.40 mg/kg。借助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sp-ICP-MS)得出两种暴露途径下,不论是AgNP还是银离子暴露,均在水稻叶片中检测到粒径在30-40 nm范围内的AgNP颗粒,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TEM-EDS)对喷施处理的水稻叶片中的AgNP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发现,水稻叶片中AgNP的粒径在30-40 nm,与sp-ICP-MS结果一致,均远高于暴露溶液中AgNP(13.3±3.7 nm)的粒径。生物量指标表明,水稻根系暴露AgNP后,AgNP显著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叶片喷施暴露则没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稻秸秆腐解液作为模型有机质对水稻吸收AgNP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AgNP的吸收速率(0.21 mg/(g·h)—0.03 mg/(g·h))随水稻秸秆腐解液中总有机碳(TOC)浓度(0 mg/L—20 mg/L)的升高而线性降低;当TOC浓度达到20 mg/L—80 mg/L,AgNP的吸收速率趋于稳定(~0.03mg/(g·h))。同时,对溶液中的AgNP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水稻秸秆腐解液抑制了AgNP溶出银离子的过程(降低了27.5%—95.5%),且TOC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使得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水稻对AgNP的吸收速率;同时,水稻秸秆腐解液能够促进AgNP颗粒的团聚,使得AgNP颗粒的尺度变大,更不易被水稻所吸收。研究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组分对水稻吸收AgNP速率的影响不同,且低分子量的组分(<3 KDa)和水稻秸秆腐解液的有机质对AgNP吸收速率影响相近,说明低分子量组分(<3 KDa)对AgNP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AgNP在植物体内的富集与迁移以及会否沿食物链实现生物放大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进一步预测其对较高等生物甚至人类的潜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正>~~
会议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逐年增加,而污泥处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是由于常规污泥处理工艺中污泥有机物去除效率低、运行费用高。污泥有机物去除效率低主要由于水解这一
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大学城高校实现多赢格局和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大学城图书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对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产生的资源效率和经济效
在这个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大背景下,建筑工程领域成为了推动时代发展展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正是在这样
为减少天然气输送过程因泄漏引发的安全问题,构建埋地燃气管道泄漏扩散过程的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研究管道入口压力、泄漏孔尺寸、泄漏孔形状和土壤孔隙率等各参数
小麦蚜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小麦蚜虫的发生情况,提高小麦蚜虫预测的准确率,将深度信念网络用于小麦蚜虫的短期预测,并对小麦蚜虫发生量以及发生程
针对含大型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概率最大输电能力(totaltransfer capability,TTC)展开研究,建立了加入异步风力发电机模型的含参潮流模型,推导了含风电场注入功率项的全注入空间静态
该文研究配电网动态重构问题。首先针对配电网可能缺乏足够量测的特点,提出系统状态特征化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给定时段内配网有功能量损耗的评估模型,该模型将有功能量损耗
粉底、口红、眼影、睫毛膏、胭脂常常是爱美女性最青睐的化妆品,然而专家介绍,这些色彩类化妆品多含有一些有害于皮肤正常机能的成分,容易引起刺激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和过敏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常见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在土壤中稳定性高、难降解,受到各国普遍关注。PAHs进入土壤后,由于分配、吸附、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