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西医方面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学习,以加深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此外,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而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本病的方法。
方法:
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全部为佛山健翔医院招募的志愿者,具体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11-1至2018-12-31,共收集66例符合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除去脱落的部分,其中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31岁;男性13例,女性47例;病程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为1个月。
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针刺取穴均参照高树中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针灸治疗学》,取穴:颈夹脊(双)、天柱(双)、阿是穴、曲池(双)、外关(双)、后溪(双)、申脉(双)。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观察组)的刺络放血选穴也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颈夹脊(双)、大杼(双)、肩井(双),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后,拔罐放血,每次选取一个穴位。
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取穴与观察组相同。
治疗疗程: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治疗一次,每周共治疗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前后共治疗1个疗程。
观察指标:包括评估颈椎功能、焦虑症状、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等,分别采用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麦吉尔疼痛问卷(具体包括: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疼痛评分(VSA)和现在疼痛状况(PPI)三部分)、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以及SF-36生存质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种治法的临床疗效。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偏差((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频数n(构成比%)表示,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样本均衡性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合格受试对象进行分组,共收集合格患者66例,观察组入组33例,脱落3例,对照组入组33例,脱落3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上,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均衡可比。
二、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定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前升高。同时,观察组的升高幅度(8.43±2.86)高于对照组(6.87±1.66),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改善颈椎病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的比较
(一)McGill-PR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PRI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cGill-PRI评分均减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McGill-PR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0.47±4.785)大于对照组(7.63±4.31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7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McGill-PR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
(二)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4.83±0.913)大于对照组(3.53±0.776),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直观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
(三)PP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PI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PI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PP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53±0.571)大于对照组(0.97±0.183),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62,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PP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更为明显。
四、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AD-7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AD-7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GAD-7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5.50±2.389)大于对照组(3.50±1.592),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GAD-7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焦虑障碍效果更优。
五、生存质量的描述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上升。同时观察组的上升幅度(250.30±100.203)高于对照组(175.06±130.52),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7.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增加生存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六、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16.7%,显效率为43.3%,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3.3%,显效率为36.7%,有效率为46.7%,无效率为13%,总有效率为8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认为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结论:
与常规针刺相比,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恢复颈椎的生理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更优。
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西医方面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学习,以加深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此外,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而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本病的方法。
方法:
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全部为佛山健翔医院招募的志愿者,具体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11-1至2018-12-31,共收集66例符合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除去脱落的部分,其中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31岁;男性13例,女性47例;病程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为1个月。
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针刺取穴均参照高树中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针灸治疗学》,取穴:颈夹脊(双)、天柱(双)、阿是穴、曲池(双)、外关(双)、后溪(双)、申脉(双)。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观察组)的刺络放血选穴也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颈夹脊(双)、大杼(双)、肩井(双),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后,拔罐放血,每次选取一个穴位。
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取穴与观察组相同。
治疗疗程: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治疗一次,每周共治疗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前后共治疗1个疗程。
观察指标:包括评估颈椎功能、焦虑症状、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等,分别采用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麦吉尔疼痛问卷(具体包括: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疼痛评分(VSA)和现在疼痛状况(PPI)三部分)、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以及SF-36生存质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种治法的临床疗效。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偏差((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频数n(构成比%)表示,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样本均衡性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合格受试对象进行分组,共收集合格患者66例,观察组入组33例,脱落3例,对照组入组33例,脱落3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上,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均衡可比。
二、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定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前升高。同时,观察组的升高幅度(8.43±2.86)高于对照组(6.87±1.66),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改善颈椎病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的比较
(一)McGill-PR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PRI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cGill-PRI评分均减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McGill-PR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0.47±4.785)大于对照组(7.63±4.31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7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McGill-PR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
(二)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4.83±0.913)大于对照组(3.53±0.776),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直观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
(三)PP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PI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PI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PP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53±0.571)大于对照组(0.97±0.183),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62,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PP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更为明显。
四、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AD-7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AD-7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GAD-7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5.50±2.389)大于对照组(3.50±1.592),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4.8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GAD-7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焦虑障碍效果更优。
五、生存质量的描述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上升。同时观察组的上升幅度(250.30±100.203)高于对照组(175.06±130.52),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7.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增加生存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六、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16.7%,显效率为43.3%,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3.3%,显效率为36.7%,有效率为46.7%,无效率为13%,总有效率为8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认为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结论:
与常规针刺相比,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恢复颈椎的生理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