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作物产量低及水肥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于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永良4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根据前期的滴灌施肥试验,以N 180 kg/hm2为施氮量,在春小麦生育期设置5个土壤水分下限(W1(55%、60%、55%、50%),W2(60%、65%、60%、55%),W3(65%、70%、65%、60%),W4(70%、75%、70%、65%)和对照(CK)(75%、80%、75%、70%))控制水平,研究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施肥水平下,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增长,各处理株高、叶面积指数均不断增加,在成熟期充分灌溉(CK)对照处理分别比W4处理高2.2%和7.9%;不同水分下限处理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的总积累量和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均为W4处理最大,比对照(CK)分别显著高5.6%和17.1%,这使得W4处理的产量比对照(CK)处理增加4.1%,W4与对照(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2)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春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的春小麦光合日变化分别呈双峰和单峰的变化趋势,且均以对照(CK)处理表现最优。灌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小麦高蒸腾速率的形成,拔节期和开花期,对照(CK)处理的蒸腾速率分别比W4处理高3.9%、2.6%,W4与对照(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3)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春小麦耗水特征影响研究表明,一定的施肥水平下,土壤水分下限的增长会增加各处理小麦的生育期总灌水量和耗水量,其中灌水量以充分灌溉(CK)处理最大,分别比W1、W2、W3、W4处理高26.6%、15.0%、9.3%和4.8%。整个生育期土壤均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各处理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高灌水量不利于小麦对土壤水分的持续消耗。(4)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春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分配、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水量的增加会促进小麦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同化,与W4处理相比W1、W2、W3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减少29.3%、23.0%和15.5%,对照(CK)与W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各处理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吸收量以对照(CK)处理最大,但其籽粒中的氮素吸收量比W4处理显著低10.4%。开花期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均以W4处理最大,但W4处理贡献率为最小(76.2%)。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加,各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均在W4处理下获得最大值。(5)生育期水分调控对春小麦0-100cm土层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施肥水平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加大土壤硝态氮向土壤深处运移,不利于小麦植株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生育期水分调控对小麦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成熟期0-100cm土层内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以W4处理最小,分别比W1、W2、W3和对照(CK)处理减少9.6%、7.2%、6.6%和1.4%。在以往关于作物水肥耦合效应及调控的研究中,较多的是研究旱作条件下的以肥促水,水肥互作效应,而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进行灌溉,进而调控作物的生长和水氮利用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综合考虑小麦生长、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等因素,W4是基于本试验条件下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最佳土壤水分下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