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动态双重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防贫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底我国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农村地区仍面临稳固脱贫攻坚成果、预防返贫和治理相对贫困等长期任务。就可持续减贫而言,鼓励自主脱贫至关重要。以务工为目的的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就业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农村家庭自力更生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已有学者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贫困的影响,但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现有文献多关注静态贫困,缺乏关于跨期劳动力流动行为组合对农村家庭贫困状态转变的影响研究,忽视了贫困的动态性实质。动态研究不足无法揭示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否起到稳脱贫和防返贫的作用,也让一些研究得出农村劳动力流动无法缓解贫困的结论。同时,劳动力流动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农村贫困还有待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对此,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期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静态动态双重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防贫效应及内在机制。静态视角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同期家庭人均纯收入和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动态视角关注跨期劳动力流动行为组合对农村家庭脱贫、返贫等贫困状况转变的影响。贫困标准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内在机制涉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四条路径。研究思路为:先结合贫困恶性循环、可持续生计减贫等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再回顾农村贫困和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进程和现状,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防贫效应并选用调节变量探究减贫效应在家庭、村庄和地区特征上的异质性,接着以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内在机制,最后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为: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缓解静态贫困。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家庭人均纯收入并显著降低贫困发生概率。农村家庭有劳动力流动,陷入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率分别下降29.4%和20.2%。同时,劳动力流动规模越大,贫困发生概率越低。第二,静态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在地区经济状况、是否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村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家庭政治资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经济中等或发达地区、非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村外出比例越高及家庭政治资本越高的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更大。第三,农村家庭持续有劳动力流动,脱贫概率显著增加,返贫概率显著减低,其中重返绝对贫困的概率下降44.4%,重返相对贫困的概率下降34.7%。单期有劳动力流动也能显著降低返贫概率。相比前一期有劳动力流动,后一期有劳动力流动更能预防返贫。第四,劳动力流动能够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起到减贫防贫的效果。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最主要的影响路径。第五,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防贫的内在机制。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稳住就业及收入、提升内生动力是进一步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防贫效应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贫困家庭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要大力推行发展型社会救助,以高质量稳定就业为核心抓手,鼓励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摆脱困境,并以此形成促增收、稳脱贫和防返贫的长效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教育作为思政课一体化这项系统工程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一体推进,实现有效衔接。初高中作为整个学段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其衔接状态深刻影响着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政课教材作为重要载体,直观而有力地呈现了当前法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情况。由是,以思政课教材为抓手,聚焦初高中两个学段,围绕法治教育内容衔接展开分析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立足于初中与
学位
近年来,我国逐步制定了国家荣誉制度,它是表彰与嘉奖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新的国家制度,是回应德法共济的爱国主义教育呼唤,力求以法律来保障爱国主义的制度设计。国家荣誉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它以典型作为旗帜,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使命,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不仅能够引导公民强化国家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等,而且在凝聚公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学位
公民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但是在道德领域整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时,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榜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效能的体现存在不足,是当前道德教育产生一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对此全党及全社会高度重视,并采用了不少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有关榜样的部分出现了“身边好人”这一新提法,并强调要发挥好“身边好人”在引领道德风尚、深化教育引
学位
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爱国主义作为精神动力,因此应加强公民爱国情感的培育。近年来,多元社会思潮发生碰撞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凝聚政治共识,培育公民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政治情感成为新时代爱国情感培育的重点。本文围绕以政治情感为核心的新时代公民爱国情感培育这一主题,分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政治情感是当代爱国情感核心的理论概述。通过理论
学位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催生创新科技新发展动能。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微观创新主体,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数字化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路径机制,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2010-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围绕数字化技术与企业创新绩效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首先,构建Tobit模型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企业创新绩
学位
人口与经济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如今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也是人口与经济分布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的重要载体。黔中城市群是我国西南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实现国发二号文件中战略定位的重要地区。本文以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区,研究其县域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
学位
法官考核并非仅指法院内部对法官审判工作的绩效考核,而是由多个主体实施的、由多个项目组成的一套评价体系。理解多重考核的结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其对法官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本文的主题。本文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结合司法实践,拟对法官多重考核制度进行类型化考量,并在此基础上,以成本和收益为工具对考核制度下法官行为的偏转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第一章主要进行法官考核制度的范围界定,介绍规范视角下的
学位
模型检测是一种自动化系统验证技术,通过对系统形式化建模以及性质的形式化描述,采用搜索算法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待测属性并给出可达路径或反例路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系统的状态空间可能非常大,这使得验证所需的时间和消耗的资源会随着状态数的增加而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这就是模型检测中的状态爆炸问题。该问题导致验证时间过长,检测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模型检测在工业界的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
学位
随着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变、公民意识觉醒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志愿服务在现代化治理中的作用凸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更是推进了地区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与路径的多样化发展。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为基础,以“结构—行动”框架为统率,将W市X区志愿者的参与过程作为研究主线,明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结构和行动之维,以分析和解决志愿服务的碎片化问题为重点展开研究。该分析框架的逻辑关系是:志愿者是志愿服务
学位
先行行为在不作为犯罪理论研究中极具典型性,丰富并拓展了不作为犯罪的适用范围,历经发展其作为义务来源地位被刑法学界所广泛认同,但是围绕在先行行为的适用问题上,存在诸多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先行行为没有立法明确,理论的完善为解决司法实质正义提供了蓝本,为司法实践所需要,本文基于不作为犯罪理论对先行行为概念、义务来源合理性及类型化分类等问题展开研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先行行为与不作为犯罪之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