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M.福斯特以六部长篇小说就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凭借着精美巧妙的表现手法,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题材和主题,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文章主要分析了福斯特长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其中尤以《印度之行》、《莫瑞斯》这两部作品为主,剖析作者之所以会关注他们的原因,阐述这些“边缘人”的共有特征,从男同性恋者、殖民地人民、心灵边缘人的形象入手,探寻出他们为寻求心灵的救赎和和谐生活所作的努力。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是对福斯特及其作品的简单介绍,国内外对福斯特研究现状的总结,并指出对“边缘人”形象研究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边缘人”的概念作出界定,即那些在文化上漂泊无依的人,他们在文化上的漂泊,使他们找不到一个特定的位置;第二小节是主要论述的是“福斯特式的边缘人”出现的原因,首先是福斯特个人的生活经历:缺失父爱,过度依赖他人的生活,导致了他自身的孤独和自卑;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注,导致性心理的错位;对生活的茫然和叛逆;多次异国旅游经历有关,受到了不同文化艺术的熏陶并激发了创作灵感;其次就是社会影响,在那个时期,大英帝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同时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和转变;第三小节是对其小说中的“边缘人”的共同特性做出了阐释:分析“边缘人”的“他者”性;内心的焦虑感即英国中产阶级精英知识分子的焦虑的投射;对传统的反叛。第二章分为三个小节,主要是概括分析福斯特式的边缘人形象的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徘徊于爱和社会道德边缘的男同性恋,这种类型在他的同志小说《莫里斯》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书中的主人公莫里斯在渴望得到同性之爱的同时忍受着背叛传统伦理道德的煎熬;第二种是挣扎在“边缘地带”的英国殖民的印度人民:殖民地女性被剥夺话语权;殖民地男性知识分子被完全西化,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自我;第三种是由于地域上的边缘性而引发其心灵边缘性的人物,如城中边缘那几乎被掩盖的茅屋里的阿齐兹以及伦敦郊区别墅里的莫里斯。第三章同样分为三个小节,主要是论述福斯特为边缘人寻求心灵的救赎。对他们来说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唯一方式是“联结”,即人与大自然、人与艺术的联结。福斯特认为,“边缘人”向往大自然,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寻找到精神家园,如《莫瑞斯》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尾将自我和他的爱人阿列克永久的置于大自然中,这里没有所谓的等级之分,莫瑞斯寻找到了自已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精神家园;“边缘人”也能在音乐和诗歌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印度之行》里的阿齐兹则是在诗歌中寻找着精神寄托,寻求真正的自我。本文从社会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探究“边缘性”人物形象的出现,并重点分析其在文学文本中的体现,边缘性人物形象的出现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关注,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福斯特小说中的“边缘性”人物形象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他们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生观和价值观。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原来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拥有新生活。同时,他们也在为人类的进步和各种文化的相互联结做努力。在这个追求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时期,关注边缘人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