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及内在机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解释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1)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法,以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为测量工具,对700名在校大学生的完美主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2)参照以往对完美主义人群的聚类标准,结合被试在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上的得分及两维度的标准差,从中选出积极分高、消极分低的积极完美主义者20人,积极分高、消极分也高的消极完美主义者23人,以及积极分和消极分均低的非完美主义者21人,参加实验任务。(3)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以3(完美人格类型)×2(图片性质)的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特点;采用线索靶子实验范式,以3(完美人格类型)×2(线索类型)×2(图片性质)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机制。结果:(1)实验一中,组别与图片性质的交互作用显著,积极完美组对不完美图片的平均反应时长于完美图片,表现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回避;消极完美组对不完美图片的平均反应时短于完美图片,表现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好;非完美组对两类图片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未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2)实验二中,组别、图片性质和线索类型三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无效线索条件下,消极完美组对以不完美图片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平均反应时长于完美图片,而积极完美组和非完美组对不同图片提示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有效线索条件下,三组被试对以两种图片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消极完美主义者存在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向,且表现为注意解脱困难,而积极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没有出现明显的注意偏向。结论:两类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刺激均存在注意偏向,只是注意的成分不同。积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刺激注意回避,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刺激注意解除困难。这两种不同的注意模式,导致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