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盲是指当人们的选择被暗中操纵时,人们往往无法觉察到其决策意愿与呈现的结果之间的不匹配,并为自己从未做过的选择提供内省性的原因和解释。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选择盲的认知机制和发展特点,为此,本研究共设置了4个实验。实验1从表征失败角度考察选择盲产生的原因,随机选取了 120名大学生被试,通过改变图片清晰度(模糊、清晰)和呈现时间(2秒和10秒)考察表征程度对选择盲的影响。结果发现:图片越清晰,编码时间越长,觉察率越高。该结果支持了表征失败理论。实验2在表征不充分的前提下探讨提取对选择盲的影响,随机选取了 90名大学生被试,并将图片呈现时间延长至20秒,在选择之后、解释原因之前增加了不同时长(0秒、3秒和60秒)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20秒基本已足够被试完成对每组面孔的比较,无干扰和干扰3秒条件下的觉察率差异不显著,相比这两种条件,干扰60秒,无论即时觉察率还是总觉察率均显著下降。实验3与实验2的不同在于图片呈现时间为2秒,考察不充分条件下提取对选择盲的影响,再次选取了 90名大学生被试,并设置了不同时长(0秒、3秒和60秒)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相比无干扰,干扰3秒和60秒条件下的觉察率都显著下降,但后两种条件下的觉察率差异不显著,结合实验2,表征较为充分(20秒)时,干扰60秒,觉察率才出现明显下降,表征不充分(2秒)时,干扰3秒,觉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将干扰延长至60秒,觉察率并没有进一步下降;这说明,提取对选择盲的影响可能与记忆表征强度有关,表征充分时,选择盲可能是由于被试对面孔的细节表征从长时记忆中衰退或遗忘导致的。表征不充分时,则是由于短时记忆消退导致的。实验4主要探讨选择盲的发展特点,共选取了 180名小学儿童,其中7岁、9岁、11岁儿童各60名,通过控制年龄(7岁、9岁、11岁)和图片呈现时间(2秒和20秒)考察儿童选择盲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秒条件下的觉察率高于2秒条件下的觉察率,7岁与9岁儿童的觉察率差异不显著、但7岁儿童的觉察率显著低于11岁儿童,9岁与11岁儿童的觉察率边缘显著,前者略低于后者,即使是11岁儿童,觉察率也不超过40%。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表征失败是选择盲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2)充分表征时,选择盲是由于细节表征从长时记忆中衰退导致的;表征不充分时,选择盲主要是由于被试在短暂的阻塞时间内忘记了自己的选择意愿导致的。(3)儿童普遍存在选择盲,9-11岁可能是选择盲发生的转折期,也是儿童觉察能力的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