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临床中针康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探讨此疗法对患者肠道菌群以及炎症反应间存在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即头穴丛刺组、康复训练组和针康治疗组,同时募集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入组患者常规科室治疗和针刺体部腧穴(选取肩髎、曲池、肘髎、阳陵泉、委中、天枢、中脘等穴),将脉冲治疗仪的两极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刺激强度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头穴丛刺组选取于氏头针分区中的顶区、顶前区进行丛刺,将脉冲治疗仪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电针治疗后留针8h;康复训练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PT、OT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针康治疗组于上述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上述治疗每周6次,共治疗14d。观察指标选择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16S rRNA肠道菌群分析、血清TNF-α及MCP-1含量测定。所有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菌群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减少、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增多,治疗前后患者乳酸杆菌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TNF-α、MCP-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有所下降,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血清中TNF-α、MCP-1含量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康复训练以及针康治疗均能恢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加肠内乳酸杆菌含量、降低梭状芽胞杆菌含量,下调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2.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方面,针康治疗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