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书写——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视角对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电影进行了解读,旨在探讨影片文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社会存在之间的流通往来。在行文过程中,本文以概述和个案分析相结合,以点带面,试图对这一时段的电影有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 文章由引言、论文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在扼要阐述新历史主义的有关理论之后,追踪了相关的研究动态,指明了文章的意义及可能。论文主体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从三个方面对影片的形态展开了论述,它以中国影坛独有的代群划分为轴,结合相关影片对此一时段出现的第四、五、六三代创作呈现出来的形态作了相应的归类:第四代,历史的诗意化;第五代,历史的寓言化;第六代,历史的个体化。下篇则从成因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对这三类形态的影片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在论述影片形态成因时,文章将影片文本还原到了它们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在“谈判和交易的隐秘处”窥探到了历史之手是如何将影片塑形成现在这种形态的。影片价值取向这一节则从具体影片文本出发透视了三类形态影片或激进或保守或交织着激进与保守的倾向。结语部分在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的比照中,指出了这一时段中国大陆电影对历史的书写是一种另类书写。 198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电影纵横交错地布满了各种权力、利益之线,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在各种话语的往来振摆中,我们或许可以透过经过选择性保存和涂抹的影片文本踪迹触摸到另一类历史。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是以浩然1956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喜鹊登枝》到2000年初的“口述自传”《我的人生》这45年间创作的叙事作品为主要研究文本,探讨文化语境对历史叙事的影响。论文在以
让计算机理解语义是五十余年来计算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目前,自动分词、自动词性标注的结果已经可以接受,而计算机对词义的理解正确率较低,在自然语言处理中
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区域站辖区内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为温室黄瓜,为了进一步提高黄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切实落实安全生产源头控制,我们引入五色土生物肥料,开展试验、示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