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肇凹陷位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是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领域。通过对三肇地区有利勘探目标的多轮优选,认为凹陷中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该区下部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对于该地区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其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为了加快扶余油层的勘探进度,精细刻画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解释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扶余油层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并对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通过精细岩心观察,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及沉积相类型。指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细砂岩类三个大类,进一步可划分为5类泥岩相、9类粉砂岩相、5类细砂岩相。
  2)通过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3种亚相、8种微相类型。其中浅水三角洲最为发育,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微相。湖泊相为浅湖亚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泥和滩坝等微相。
  3)依靠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以高分辨了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基准面旋回和沉积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将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其中扶Ⅰ组划分为7个短期旋回,扶Ⅱ组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各沉积旋回层序发育完整,多为不对称型,且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局部以下降半旋回为主,偶见对称型沉积旋回。
  4)通过重矿物组合和ZTR指数变化分析,结合研究区砂岩展布特征,认为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中扶Ⅰ油组主要受到南部物源的控制,扶Ⅱ油组则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的物源控制,不同沉积时期其物源控制方向存在差异。
  5)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各小层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Q3SSC1~Q3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受南部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渐变大;Q4SSC1~Q4SSC2时期仍然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整体较大;Q4SSC3~Q4-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水体逐渐变深,三角洲前缘河道宽度较小;Q4SSC6~Q4SSC7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沉积水体进一步变深,河道宽度普遍较窄。
  6)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纵向沉积相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下往上显示沉积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湖退.湖侵沉积过程,其中Q4-SSC1~Q4SSC2沉积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演化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以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研究沉积相为主要内容,以迈陈凹陷徐闻地区涠洲组为研究目标,综合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沉积相分析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针对迈陈凹陷徐闻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物源等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该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测井相与地震相的研究,以研究区目标层段的岩芯资料为基础,通过岩芯相的分析,结合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单井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
学位
雷家.高升碳酸盐岩带位于陈家洼陷的西北部,区内岩性复杂,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粒屑云岩为薄互层状,平铺于房身泡组玄武岩之上。火山角砾岩多发育于陈家洼陷、陈家断层下盘。由于洼陷多期断裂活动和基底构造活动的改造,使区内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火山角砾岩裂缝发育,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并紧临陈家洼陷,经多年的勘探实践证实陈家洼陷具充足的油气供给条件,因此该区油源条件优越。雷家地区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勘探程度较低
学位
麻黄山西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中段的西部地区,研究区的西部为西缘冲断带中段一马家滩段与天环向斜中段连接过渡的部位。其构造作用在受断裂作用影响下的二级断块背斜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主要控制作用,局部以背斜、断块及鼻状构造为主要的地质构造。研究区目的层段为长6、长8油组,平面控制面积120.8km2,累计埋深2400-2900米,完钻探井44口,均有良好油气显示。  延长组长6、长8油组以岩性油藏为
学位
马厂北部复杂带油气储量丰富,但由于构造极复杂,认识难度大,地层对比相当困难,导致开发效果很差。要达到提高动用地质储量,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就必须重新进行落实构造等基础研究。  由于该区断层控制程度低,构造不清,一直未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构造体系及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不够,特别是油藏描述精度不够制约了该地区的油藏评价及新区产能建设。本次处理解释就是通过开发出的多尺度分析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处理其地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北面紧邻大巴山前缘推覆构造带,面积1116km2。普光气田主体陆相位于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黄金口构造带普光—双石庙北东向构造带的北端,介于大巴山推覆带前缘断褶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之间。本区陆相地层同四川盆地基本相似。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区除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外,三叠统发育的陆相层系亦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本论文针对普光地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进行研究,从构造、沉积相、储
学位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当今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在地质构造探测、地震的预报、石油天然气勘探、矿产普查和勘探、地质工程、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和海洋地球物理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三维反演慢慢的在实用化。由于三维反演程序运行平台与用户操作平台的差异,可能使操作反演程序变得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分析三维反演运行平台和用户运行平台之间的
由于镇巴地区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属中高山区,施工十分困难,导致地震地质资料不完善难以确定构造模式,而电法勘探具有仪器轻便,施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故此次利用以电法勘探为主,结合重力、磁力、地震资料对工区进行地层特征,构造模式,生储盖组合以及储层油藏特征描述的地质综合解释。  对于重力资料的处理利用统一公式进行4项改正:正常场改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以及高程项校正。其中中间层和地形改正中的地壳密度用
学位
深南一榆科地区处于深县凹陷的东南部,具体位置夹持在孙虎断裂与旧城北断裂之间,其南部为衡水断裂一孙虎断裂,北边为旧城北断裂且紧邻刘村低凸起,西边与白宋庄洼漕区相接,东部临近饶阳凹陷,是一个下隆、上陷的复杂背斜,其发育受复杂的断裂系统控制,属于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类型。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的早期因经历广泛的湖侵而形成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沙
学位
川西坳陷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致密一常规砂岩储层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和四川盆地中浅层天然气重点开发层位。什邡一德阳~广金地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北部斜坡带上,是川西地区上侏罗统油气开发及下一步勘探部署的重点层段。该区普遍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特别是强烈的胶结作用严重破坏储层物性,造成储层近致密一致密的特点。因此,本论文针对储集层致密化的特点,以沉积学、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
学位
中原马厂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唐庄一马厂构造亚带的南端,整体上为北东向走向的断背斜。经过近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乃至特高含水开采阶段,注水开发的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不同形式规模的剩余油大量分布于注水开发油藏的“死角”中。为提高油田的石油采收率,保持持续高效、稳产开发,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综合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及重新评价。  本论文针对马厂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上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