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肇凹陷位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是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领域。通过对三肇地区有利勘探目标的多轮优选,认为凹陷中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该区下部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对于该地区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其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为了加快扶余油层的勘探进度,精细刻画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解释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扶余油层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并对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通过精细岩心观察,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及沉积相类型。指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细砂岩类三个大类,进一步可划分为5类泥岩相、9类粉砂岩相、5类细砂岩相。
2)通过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3种亚相、8种微相类型。其中浅水三角洲最为发育,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微相。湖泊相为浅湖亚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泥和滩坝等微相。
3)依靠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以高分辨了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基准面旋回和沉积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将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其中扶Ⅰ组划分为7个短期旋回,扶Ⅱ组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各沉积旋回层序发育完整,多为不对称型,且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局部以下降半旋回为主,偶见对称型沉积旋回。
4)通过重矿物组合和ZTR指数变化分析,结合研究区砂岩展布特征,认为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中扶Ⅰ油组主要受到南部物源的控制,扶Ⅱ油组则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的物源控制,不同沉积时期其物源控制方向存在差异。
5)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各小层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Q3SSC1~Q3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受南部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渐变大;Q4SSC1~Q4SSC2时期仍然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整体较大;Q4SSC3~Q4-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水体逐渐变深,三角洲前缘河道宽度较小;Q4SSC6~Q4SSC7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沉积水体进一步变深,河道宽度普遍较窄。
6)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纵向沉积相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下往上显示沉积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湖退.湖侵沉积过程,其中Q4-SSC1~Q4SSC2沉积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演化模式。
本文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解释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扶余油层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并对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通过精细岩心观察,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及沉积相类型。指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细砂岩类三个大类,进一步可划分为5类泥岩相、9类粉砂岩相、5类细砂岩相。
2)通过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3种亚相、8种微相类型。其中浅水三角洲最为发育,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微相。湖泊相为浅湖亚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泥和滩坝等微相。
3)依靠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以高分辨了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基准面旋回和沉积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将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其中扶Ⅰ组划分为7个短期旋回,扶Ⅱ组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各沉积旋回层序发育完整,多为不对称型,且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局部以下降半旋回为主,偶见对称型沉积旋回。
4)通过重矿物组合和ZTR指数变化分析,结合研究区砂岩展布特征,认为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中扶Ⅰ油组主要受到南部物源的控制,扶Ⅱ油组则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的物源控制,不同沉积时期其物源控制方向存在差异。
5)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各小层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Q3SSC1~Q3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受南部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渐变大;Q4SSC1~Q4SSC2时期仍然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整体较大;Q4SSC3~Q4-SSC5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水体逐渐变深,三角洲前缘河道宽度较小;Q4SSC6~Q4SSC7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沉积水体进一步变深,河道宽度普遍较窄。
6)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纵向沉积相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下往上显示沉积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湖退.湖侵沉积过程,其中Q4-SSC1~Q4SSC2沉积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