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共情心理是同情心的基础,也是人类在以群体进化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团体从而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共情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从而形成互助关系,促进利他行为,抑制反社会行为。在犯罪行为频发的当今社会,通过研究人类对不同面部表情时共情的变化,可能会为面对侵犯行为时如何尽可能地降低受伤害的可能性提供—种思路,这在犯罪行为频发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真实的侵犯行为中,面对侵犯者,受害者的表情往往分为两种,愤怒或者恐惧。在面对愤怒或者恐惧表情时,侵犯者的疼痛共情心理如何变化可能是决定他实施侵犯行为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本实验试图模拟这种心理过程,以平静表情作为基线组,考察面对愤怒或恐惧的表情时,被试的共情心理如何变化。在动物界中,愤怒表情往往会引发攻击性行为。一些前人的文献也证明人类存在同样的心理过程,愤怒是攻击的伴随情绪,通常会激发攻击行为,而恐惧心理不会引发攻击行为。因此我们假设,面对愤怒表情时,被试的共情心理会降低,而恐惧表情则没有此类效果。实验假设是:相对于平静表情(基线组),愤怒表情会降低被试对随后共情图片的ERP波幅,表现在典型的ERP成分上,如N1、P2、N2和LPC。恐惧表情与平静表情差异不大。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均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一探讨了面对愤怒、恐惧和平静表情时,被试共情心理的变化。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讨了被试面对男性愤怒面孔和面对女性愤怒面孔时疼痛共情心理的差异。实验一采用采用3(面孔表情:恐惧、愤怒、平静)×2(任务:判断图片疼痛或不疼痛)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为了避免由于图片概率问题而产生EPR波的差异,我们平衡了面孔表情和共情图片的出现概率。通过考察N1、P2、N2、LPC等研究共情的经典指标,我们探讨了在不同表情下被试共情心理的变化情况。通过基线组(平静面部表情)的设置,我们发现愤怒表情可明显降低被试的疼痛共情心理,这种影响包括130ms到380ms的共情早期成分以及400-600ms左右的共情晚期成分。一些研究者认为EPR波形的早期成分(包括N1、P2、N2)为情绪共情的指标;而晚期正成分(LPC)反映了被试的认知共情。因此,本实验说明愤怒影响了共情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的整个过程,包括早期的情绪共情和晚期的认知共情。而恐惧面部表情对共情的影响仅体现在早期的情绪共情,对晚期的认知共情影响很小。实验二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了面对男性愤怒面孔和面对女性愤怒面孔时,被试共情心理的差异。实验二采用采用2(表情:男性愤怒表情、女性愤怒表情)×2(任务:判断图片疼痛或不疼痛)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经研究发现,男性愤怒面孔比女性愤怒面孔更能降低被试的共情心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400-600ms的LPC波,在早期的成分上(例如N1、P2、N2等)并无显著差异。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本研究表明,愤怒表情会明显降低被试的疼痛共情,而恐惧表情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遭遇一桩攻击或侵犯行为时,装作楚楚可怜可能比表现得怒不可遏更能减少受伤害的可能性。相比于女性受害者而言,男性受害者表现出愤怒更能降低侵犯者的疼痛共情,增加受伤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