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措施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赖于可靠、准确的卒中病因分型。通过对卒中分型方法的改良,在增加卒中分型方法准确性与可靠性的同时,减少不明原因性卒中的诊断比例,是卒中病因分型方法改良设计的最终目的。ASCO卒中分型方法基于“全面的卒中病因”概念(complete stroke phenotyping classification),将卒中病因分为四种类型(A动脉粥样硬化型;S小血管病变型;C心源性疾病型;O其他病因型),并依据诊断证据强度的不同将四种病因类型分为三个级别:1级:卒中病因明确;2级:与卒中因果关系不确定;3级:与卒中无直接相关;另外,未发现病因者诊断为0级,因临床检查不详而造成的卒中病因不明者诊断9级,卒中患者均可以A-S-C-O的形式列出所有卒中病因及病因与卒中的相关程度,增加了各种临床信息的利用效率,客观、全面的反映了患者真实情况。此外,ASCO病因分型对病因亚型的独特设计可能有助于临床减少不明原因性卒中的诊断比例。改良TOAST病因分型依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将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为五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病变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并在经典TOAST分型的基础上对卒中病因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卒中病因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改良TOAST病因分型仍沿用TOAST病因分型的诊断模式,对卒中病因的诊断只注重“最可能的卒中病因”,而忽视了其他并存的卒中病因,并且将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卒中病因的患者诊断为病因未明者,造成病因分型信息的丢失和不明原因性卒中诊断比例的增加。ASCO分型与改良TOAST分型对不明原因性卒中诊断比例的差异有待研究,有文献对三种卒中病因分型(ASCO、病因分型方法和TOAST病因分型)减少不明原因性卒中诊断比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与TOAST分型相比,ASCO诊断级别为1级并未明显减少不明原因性卒中的诊断比例。而关于ASCO分型与改良TOAST分型对不明原因卒中的分型差异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同一卒中人群进行ASCO和改良TOAST两种卒中病因分型,比较两分型方法对不明原因性卒中诊断比例的差异,同时比较两分型方法的分型一致性,为两种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07~2010年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75例,其中满足入选标准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425例,对每例患者分别利用ASCO与改良TOAST卒中病因分型方法进行卒中病因诊断,比较两分型方法对不明原因卒中诊断比例的差异。结果:425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ASCO分型诊断级别为1级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诊断比例高于改良TOAST分型,但无显著性差异(60.2%比57.9%;p=0.132);而小动脉病变以及心源性卒中的诊断比例低于改良TOAST分型(分别为13.4%比14.8%,8.5%比8.7%;p值分别为0.238和1.000),亦无显著性差异;与改良TOAST分型相比,ASCO 1级并未显著降低不明病因亚型的诊断比例(15.5%比16.2%,p=0.795);两分型方法对1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均诊断为其他病因性卒中,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动脉病变性卒中,两分型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κ值均大于0,81),而对心源性卒中的诊断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值介于0.61~0.8)。以ASCO 1~3级作为病因诊断标准,425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76.0%卒中患者存在潜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46.4%的患者存在小动脉病变,11.3%患者存在潜在心源性卒中。结论:ASCO分型与改良TOAST分型相比,各亚型间均存在一致性。虽然ASCO 1级未能显著降低不明原因型卒中的诊断比例,但两分型方法中,各亚型的设计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