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并赓续近几千年,但如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却是甚少。此外,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的农村,以木构架作为承重结构、砌体作为围护墙房屋仍是居民住房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国内外对木框架结构的研究不断增多,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带填充墙的木框架研究还是非常少。鉴于此,本文参照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制作了带砌体填充墙的燕尾榫木框架,对其抗震性能以及加固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完成了三榀带填充墙木框架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第一榀框架直接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第二、三榀框架以最大程度不改变构件原貌(参考古建筑维修原则)为目的,并结合第一榀框架中填充墙破坏形态,对其填充墙采取了水平灰缝嵌筋、墙边缘湿法粘贴钢板进行加固。其中,第二榀框架中的填充墙需进行预开裂后再加固,而第三榀中的填充墙直接进行加固。基于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得到三榀框架的破坏机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对此种加固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加固与否带填充墙木框架的滞回曲线都呈现Z型,破坏主要呈现剪切破坏,并存在明显剪切滑移,耗能能力较差,木框架对填充墙有较强的围护作用,当到达极限荷载后,强度并不会下降的很快,后期延性比较大;第二、三榀框架名义屈服荷载相对第一榀框架平均提高32.1%、30.2%,峰值荷载提高27.8%、20.6%;第二榀框架填充墙虽已预开裂(水平裂缝宽度不超过15mm),但是加固完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强度。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带填充墙木框架模型,并基于试验结果对带填充墙木框架模型进行修正。依据有限元模型,对带填充墙木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平面内受力、墙体裂缝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框架跨高比、砌体平均抗压强度、填充墙厚度,得到了各参数对带填充墙木框架荷载-位移关系曲线的影响规律。此外,基于现有理论及试验结果,建立了带填充墙木框架的恢复力模型;利用有限元变参数拟合结果,提出带填充墙木框架三折线刚度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为带填充墙木框架抗震弹塑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