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归”一直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受老子“复归其根”、“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物”等观点的影响,庄子在文本中不断发出“复返自然”、“无为复朴”、“雕琢复朴”等主张,表达了其思想中向原初素朴的复归。庄子哲学中的“万物复情”是向万物原初自然状态的回返,是朝向万物本然之性的复归。论文首先对“万物复情”做出概念界定:万物复情是回归于本分、天然、淳朴之情,复归于万物的本然之性。复情是基于万物与道的关系来展开的,《庄子》一书中多次出现“万物”的概念,显示了庄子常常从超越世俗社会的宇宙宏观角度来观照和思考问题。庄子认为“道”化生万物并且行于万物之中,“道”是万物生成演化的依据和法则,具有涵盖一切的包容性,其所生成的“物”则是具体和个别的。论文指出,万物复情的根据在于万物殊性与万物皆一的辩证统一。所谓“万物殊性”、“万物殊理”、“在物一曲”即指万物具有各自的特性,但庄子同时又讲“万物皆一”、“万物一马”、“万物一齐”,这个“一”即是“道”。“万物殊性”与“万物皆一”相互对立与融合,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万物才能够去除外在物累对本性的遮蔽,回返“物之初”。万物在其本原状态,依照其本性而生存,然而由于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的超出正常生存需求的欲望和过分作为,如对物用的执着,仁义礼乐的教化等,使得人之本性的丧失,同时也导致了“物失其情”。万物之情的丧失,是万物没有依其本性生存所致,其根本原因乃为“人”所引发。因此,万物复情便不同于自然界自发的复归,而是需要从“人”开始的自觉的复归。这种自觉的复归一方面应使人摆脱物累的束缚,去除以欲望观物的心态,站在“以道观之”的角度去看待物;另一方面要顺应万物之情,按照人的天然本性去生存,遵循自然法则,回返于人之本性,进而回返于万物之本性。进一步探究万物复情的思想指向,这样,万物复情就不仅仅是复归于“情”,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意涵。复归于万物之情即是复归于原初、素朴、本真的状态,即是朝向“真”、“朴”、“初”的复归,这三者皆是庄子之“道”的本质之一,是道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因此,庄子的“万物复情”思想是朝向庄子哲学最高范畴“道”的复归。论文对庄子的万物复情思想并不从大小、精粗、有无等方面来探究其物道关系,也不着力剖析庄子之“情”的内涵及演变,而是主要通过阐述万物复情的理论根据、万物之情的丧失、万物复情的具体途径以及万物复情的终极指向,进而展现由“物”到“道”的复归路径,突出“万物复情”在回返生命之初,在如何“体道”、“得道”、“与道通一”问题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