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史以来,甘肃便是一个多灾的地区,特别是清代的甘肃,水、旱、蝗、震、雹等,多种灾害发生次数多且繁。根据《中国灾害通史》的数据统计,清代旱灾共发生625次,甘肃发生了36次;水灾共1581次,甘肃发生了33次;地震共609次,甘肃发生了54次。甘肃的地震灾害比较严重,这54次中,文章选择了三次进行了研究: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八子时甘肃天水8级地震、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二日寅时甘肃武都8级地震和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一日寅时甘肃通渭7.5级地震。这三次地震因为地震震级大、烈度大、伤亡人数惨重和波及范围广,成为甘肃清代历史上的三大地震。清代甘肃的这三次地震给甘肃社会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因此,本选题主要运用相关的史料记载,如一些历史书籍、一些甘肃的地方志、碑刻,还有一些当时人写的诗歌和读书笔记等,以清朝甘肃三次地震灾害和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朝甘肃三次地震灾害情况、造成的深远影响和震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救助情况和灾后治理的措施效率及制度进行全面有条理的研究和阐述,然后总结经验教训。以冀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今天甘肃地区地震灾害的救灾和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具体来说,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学术界对这三次地震的研究现状,当前学者们主要集中研究这几次大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构造、地质结构、烈度分布、地震的灾害类型等,这一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对地震发生后当时政府是怎么样对灾民进行援助以及民间社会又是怎么样的表现却很少有人关注,即也就是社会应对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本文主要就是从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探析研究的。通过对三次地震进行研究,可以使人们对清代甘肃的地震灾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以整个清朝(1644年—1911年)的时间段进行论述,研究区域主要是以现在甘肃的基本版图为范围。另外,还交代了为什么要选择这三次地震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三次地震的具体情况,通过查阅史料,对三次地震的具体地震灾害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把有史料记载的地震地点和破坏区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破坏区和破坏地点。另外,重点阐述了面对清朝甘肃三次毁灭性的地震,以清政府为首的各个阶层的灾害治理措施:中央政府的应对措施、地方政府的灾后重建和民间社会的反应。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个阶层救灾的局限性,中央政府距离远,当遇到重大而突发性的灾害时,他们会显得鞭长莫及;地方政府距离虽近,救灾相对方便,可是地方政府却把眼光放在了基础公共设施上面;民间的救灾很及时,但是救济财力有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三方之间共同努力促进了救灾的顺利进行。第三部分通过对三次地震的基本情况详细分析后,发现三次地震呈现出三个特点:地震类型多样、建筑破坏异常严重和人口伤亡严重。另外,对清朝甘肃的三次地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短期影响:造成人口伤亡惨重;建筑物遭到很严重的破坏;影响粮价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地表水位产生深远影响。长期影响:致使地方瘟疫大面积横行;造成地方经济长期处于低靡状态;导致政府信誉下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等。第四部分是对以上面几个部分的归纳,通过描述清代三次地震震后的社会应对措施,进一步探讨当清朝政府面临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清朝政府的应对效率如何?接下来就是从清朝的救灾制度和救灾效率两个方面对此予以详细地阐述。文章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是放在整个清朝的救荒体制背景下。最后是文章的结语。是对全文内容总结论述。从救灾主要参与者、灾区治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清朝甘肃地震灾害的社会救灾机制存在严重缺陷。通过探讨清朝甘肃的三次震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的救援措施,加强了对这三次地震治理措施的梳理和研究,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清朝甘肃的这三次地震,从而使我们从中发现:由于救治制度的不健全、国家综合实力的衰弱,使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很难得到有效的救济,这样不仅降低了国家救灾的能力,而且可能造成地震灾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