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案例越来越多,如何进一步完善商誉资产的会计核算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心的话题。在决策有用观的指导思想下,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修订了原先与商誉相关的财务会计准则。美国率先出台SFAS142,规定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不再使用直线法摊销,而应当定期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我国2006年2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也作了相应调整。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了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但商誉会计的复杂性导致商誉仍可能被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用于投机行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少计提或者延期计提商誉减值的动机,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损,同时也违背了提升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初衷,对资本市场良性有序发展和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商誉的本质其实是并购方支付的对价超过被并购方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溢价的部分。收购企业愿意支付此部分溢价的主要原因是其预期在并购后的持续经营期间内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得到弥补,而一旦商誉出现减值迹象,则暗示着原本预期的协同效应可能将难以显现。那么短期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对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有何反应呢?他们关心商誉减值的信息吗?商誉减值信息是否降低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进而导致短期市场的负面回应? 如果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则表明上市公司对未来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现金流入缺乏信心,导致评估的相关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而资产组现金流入的减少与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有着紧密的联系,最终会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股价中去。商誉作为一项长期资产,其价值的毁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商誉减值与企业价值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选取我国2001-2012年披露商誉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在描述性统计上市公司披露商誉减值信息现状的基础上,从商誉减值短期市场反应和商誉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视角,探究商誉减值会计的经济后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会在短期内引起市场显著的负面回应。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极小值在事件窗内会呈现出“V”字型变化趋势,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可能会加剧市场对商誉减值信息的负面回应。 (2)相比于商誉摊销,商誉减值具备增量价值相关性。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计提时点要显著滞后于股票收益率降低的时点,延期计提的时点至少为两期。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然而,新准则时期商誉减值计提规模的高波动率以及商誉转销规模的较大增幅也暗示着新《资产减值》给予管理层的职业判断空间可能被用于投机行为。我国能够完整披露商誉减值相关信息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亟待提高。基于上述分析及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出台针对商誉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引,细化我国财务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企业合并业务过程中的会计政策;审计机构(包括内审和外审机构)应当切实履行自身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