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是一种特殊的住区规划,这不是一种传统的住区规划形式,也不能只能关注住区本身,而需要关注住区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对于他们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多局限于住区或者河流两者自身状态的分析,然而住区建设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融合了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问题,如何激发河流的潜在效能,实现了住区高效集约的建设,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然与优美,是次级河流沿线住区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的生态功能的特殊性和景观功能的独有性,次级河流的环境空间极易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断裂,河流的水环境容易受到住区的干扰而受到污染和破坏,使水体和相关的河流廊道退化和衰败,如何统筹住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维护河流水环境,以此来指导河流沿线住区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文章以次级河流和住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对河流的功能和保护利用的价值取向严密的分析基础之上,建设性的提出了构建以水环境综合保护为目标的住区结构和空间方法。通过水环境和谐来实现次级河流及其沿线住区整体的优化。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由我国城市边缘区的无序建设引发思考,通过分析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与住区建设的关系;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加深对边缘区次级河流的认识。该研究有助于保护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提升次级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沿线住区的宜居性。2、第二章分析了城市边缘住区建设的主要特征,呈现高速蔓延、无序建设、无机破碎化的状态,并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分析了与住区相关的次级河流的功能特征,进而总结出住区与次级河流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住区建设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控规层面上主要包括在住区用地选择上的价值取向问题,住区用地空间结构控制上忽视了住区与河流的关系,导致住区结构的孤立化,缺乏与河流系统的吻合;在详规层面上,对住区空间布局中,对水资源的漠视,对水环境的污染等,这些构成了次级河流及沿线住区的主要矛盾。3、第三章通过对各类型住区中次级河流的分析,确立了河流沿线住区优化原则与目标取向,即构建次级河流水环境与住区协调建设的目标。4、第四章以及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也是本文的立意与创新之处所在。第四章首先针对以构建次级河流水环境与住区协调建设的目标。希望在住区建设中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其核心是住区用地的选择和规划结构的构建,本文以图底关系反转为主要手法,通过对自然灾害的避免、保护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避开渗透性地面、保护河流廊道不同段的生态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用地选择。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体现出“水环境保护的住区规划”实质就是通过水文廊道用地价值判断与选择过程的思想,反控建设用地的范围,并沿着河流形成不同强度的居住用地层次,为了实现这种线性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化以及功能复合利用,从而引导河流相关的土地利用的优化,甚至可以将这种影响延伸到河流的腹地及其相关区域,使河流的线型影响空间转变成为带状甚至斑块状的整个区域的土地优化模式。在空间整合角度:分别从三个层面(河流水体保护、河流廊道保护、河流地下水保护)对河流廊道与住区空间整合进行研究。以尊重雨水自然过程的为出发点,采用各种低影响策略,深入的探讨住区规划中的各种空间细节的改善,在住区规划中通过各种空间手法减少地表径流,创建多功能住区景观,并减少地下水的污染。5、第六章提出了河流沿线住区的建设导引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的保障措施,以保证次级河流沿线的住区规划不沦为纸上谈兵,使之更有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需要特别之处的是,河流沿线住区与一般住区规划管理的不同表现在不仅仅要控制住区的建设用地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用地的建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