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居世界肿瘤死因谱第三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0.3/100000。广西是我国肝癌高发区,其死亡率为27.31/100000,位于广西肿瘤死因谱首位。肝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研究表明,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摄入、吸烟和饮酒等。但即使在肝癌高发区,接触同样的环境因素也仅有少数人发病,提示在相同的环境暴露条件下,人群中个体对肝癌的易感性不同。个体对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可能是决定肿瘤易感性极其重要的因素,DNA修复能力低于一般人群平均水平的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增加。研究表明,DNA修复基因对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修复致癌因素所致的DNA损伤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可能引起DNA修复能力的改变,从而导致机体对肿瘤易感性的改变。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主要修复内、外环境致癌因子(包括氧化应激和烷化剂等)所致的小的DNA损伤,从而使损伤DNA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减少机体发生基因突变或癌变的可能,是DNA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BER通路中的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human8-oxoguanine glycosylase 1,hOGG1)基因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肝癌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对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病机理、寻找个体对肝癌易感的分子标志物、鉴别肝癌高危人群以及制定肝癌的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病例来源于2007年6月~200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所有同意参与调查并经组织学病理确诊,未接受过化疗和放射治疗的新发肝癌患者,共500例;对照为同期在上述医院就诊的非肿瘤患者,按照年龄(±5岁)以及性别进行频数匹配,且与病例来自相同地区,共507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经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吸烟史和饮酒史等。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4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进行HBV感染五项指标和HCV抗体检测;以酚-氯仿法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hOGG1-Ser326Cys和APE1-Asp148Glu单核苷酸多态性。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比值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相对危险度。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肝癌有关的危险因素。运用叉生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效应分析。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性别、民族和职业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HBV感染(OR=9.86,95%CI:6.59-14.76)和饮酒(OR=3.96,95%CI:2.49-6.30)是影响肝癌发生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3.基因分型分析显示:hOGG1-Ser326Cys和APE1-Asp148Glu两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hOGG1-326Cys和APE1-148Glu频率在对照组中分别为10.75%和6.61%,在病例组中分别为24.60%和16.10%,经χ2检验,两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GG1-Ser326Cys位点Ser/Ser、Ser/Cys和Cys/Cys基因型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22%、10.06%和5.72%,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71.40%、8.00%和20.60%;APE1-Asp148Glu位点Asp/Asp、Asp/Glu和Glu/Glu基因型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9.74%、7.30%和2.96%,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80.40%、7.00%和12.60%,两位点的各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携带hOGG1-326Ser/Ser野生纯合子基因型者比较,携带hOGG1-326Ser/Cys突变杂合子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不明显(OR=1.05,95%CI:0.68-1.34),而携带hOGG1-326Cys/Cys突变纯合子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是携带hOGG1-326Ser/Ser野生纯合子基因型者的1.63倍(95%CI:1.12-2.39),提示hOGG1-326Cys/Cys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为肝癌的危险基因型;与携带hOGG1-326Ser/Ser野生纯合子基因型者比较,携带至少一个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14,95%CI:1.57-2.91)。以APE1-148Asp/Asp野生纯合子基因型为参照,APE1-148Asp/Glu突变杂合子基因型与肝癌发生的风险可能无关(OR=1.19,95%CI 0.55-1.98,P>0.05),而携带APE1-148Glu/Glu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是携带APE1-148Asp/Asp野生纯合子基因型者的1.56倍(95%CI:1.04-2.87),提示APE1-148Glu/Glu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为肝癌的危险基因型;与携带APE1-148Asp/Asp野生纯合基因型者比较,携带至少一个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13,95%CI:1.49-3.0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和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分别为1.88(95%CI:1.22-2.89)和1.74(95%CI:1.09-3.83)。4.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OGG1-326Cys与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对肝癌具有正相加的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为25%。同时携带hOGG1-326Cys和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4.03,95%CI:2.07-7.87)。5.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与饮酒和慢性HBV感染之间均具有交互作用。携带至少一个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饮酒或慢性HBV感染则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分别为8.20(95%CI:2.07-7.87)和38.15(95%CI:18.90-61.71);并且与饮酒或慢性HBV感染之间存在负相乘的交互作用,相乘模型的交互作用指数(SIM)分别为0.51和0.61,与慢性HBV感染之间存在相加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为1.31。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与饮酒和慢性HBV感染之间均具有交互作用。携带至少一个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饮酒或慢性HBV感染则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分别为7.36(95%CI:3.51-15.47)和36.73(95%CI:17.82-75.74);并且与饮酒或慢性HBV感染之间存在负相乘的交互作用(SIM分别为0.49和0.84),与慢性HBV感染之间存在相加的交互作用(S=1.44)。研究结论hOGG1-326Cys和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是广西地区肝癌发生的危险等位基因;并且同时携带hOGG1-326Cys和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癌风险显著增加;携带至少一个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或携带至少一个APE1-148Glu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饮酒或HBV慢性感染,则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