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念学说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语言学诸多分支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思想的“观念学”,仍致力于揭示“语言—文化—人”的相互关系,即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展现思维方式的群体性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这些群体性心智特征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和大致形态,对观念的单独阐释和描写可转向观念阈研究,即观念集合在文化空间中的运作模式的分析。
  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既可从民族语言文化共体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也可选取特定角度,对观念阈的某一侧面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本文选取了时间观念,作为观念阈分析的具体对象。多样的时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既具有普遍性,又携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各异的时间观念系统。时间观念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对恒定和丰富的表征方式,传递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结果;而由于时间分割方式的多样性,在各民族语言中,存在多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时间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均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分布,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可了解相应民族时间认知体系的整体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观念阈理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鉴于时间观念的语言表征、尤其是时间词在中俄两种语言中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为更为直观地观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排布方式,需采用语料库的词频数据。语料库中所纳入的文本,正符合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真实、自然”的诉求;语料库收入的大量语料则能帮助研究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观念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和使用频率;此外,观念词的文化价值不是仅靠观察一个词的词形就能确定的,而要综合考量词源、搭配和具体运用语境等因素,而在语料库中对一个词进行检索的同时也能展现相应的上下文。
  在正式对观念阈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念阈与观念学说、以及语言学下诸多学科的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观念研究的文脉,并对观念学说在俄罗斯和中国学界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由此概括学者们对观念本质的认识,进而对观念阈这一概念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结构类型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我们发现,借助于观念阈的理论框架,可对时间观念这一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考量和比较。
  其次,通过分析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可知,对时间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性和运动方式等主要方面,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时间观念;这些时间观念在语言中具有鲜明、多样的表征方式,并具有各异的民族性。为对两个民族时间观念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关键时间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归类整理;结合相应时间词的文化特性,初步构拟出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框架,分别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近核心区成分的词源信息、词典释义、搭配组合和完整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两种语言中时间观念阈的大致形态。
  最后,俄汉民族时间观念阈的结构异同、构成成分的文化特性异同,须在对比中得以呈现。因此,本文分别对两种语言时间观念阈的各个区域分别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成因(宗教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语言结构、时间切分方式等),由此展现出时间观念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现实性(观念和观念阈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材料来源。
  第一章首先从观念理论的学理渊源、观念分析的语言学价值等方而,对观念理论做出界说;在此基础上对观念阈的内涵、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进行定义和界说,并阐释其与相关术语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分别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时间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俄语和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结构和表征方式,并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时间词出现频率,划定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对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构素——год和время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和含义体系作出阐释;并对近核心区主要构素,如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历法单位неделя,днинедели,месяц、短时间词语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昼夜分割时间词день,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和季节名等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汉语时间观念阈核心区构素——“年”和“时”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方式和含义体系;随后对近核心区的主要构素——以“日”、“月”为构形和取义核心的昼夜、历法时间词、以及季节名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
  第五章首先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构素、构成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对引起差异的成因——如地理环境、社会主导结构、文化类型、宗教哲学思想、语言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观念阂具有多层级的结构,进入其中的观念有序排布,承载着民族文化共体的关键文化信息,可集中反映相应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此相应,俄、汉语时间观念阈也凝结着两个民族时间观的不同侧面;两种时间观念阈都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构成成分相似,而近核心区则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两种观念阈的时间关键词都包含着人们对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的循环和线性模式的认识,但俄罗斯民族的时间观具有抽象性与分析性的特征,而汉民族则倾向于具象性与整体性。这种整体倾向,需通过各区域时间关键词共同呈现。
  借助俄汉语语料库相关时间词的出现频率来构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成分,对于观念分析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来说,是较为新颖的尝试;将对个别观念的研究拓展至观念阈这个“全局范畴”,又将其范围限定在“时间观念阈”这种个别范畴中,使得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更具实操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俄汉语言、乃至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语体语法是从语体的角度看语法的交际功能和属性,因此和以往的文体、风格、语域研究都有很大不同。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本质属性的语言手段和机制”,是一种用语言来调节交际中双方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机制和系统。关于语体语法理论的研究,目前还处在理论发展阶段,虽然已有关于语体语法的大量研究,但是结合实例向其他领域拓展仍有研究空间,这也是本文所要进行发展的部分。  在语体语法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对
《地之国》是作家约瑟夫·奥尼尔经过七年努力创作出的一部作品。2008年,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评价。中外文学研究者们对小说中的不同主题进行了解析,但从叙事伦理角度对小说伦理主题进行研究的却在少数。  本篇论文基于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融合了李定清对伦理关系的分类和聂珍钊提出的“斯芬克斯因子”和伦理身份的概念,搭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在故事层面,本文从小说中的人际关系和族裔关系两方面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立场的研究迅速发展。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书面语篇中的立场标记语,缺乏对口头语篇中立场的分析;其次,缺乏对涉及主体间性和人际关系的访谈节目会话的深入研究。  本文以杜博伊斯的“站姿三角”模型和会话分析为基础,选取访谈节目《杨澜一对一》为语料,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访问者在提问环节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立场的?(2)为维持和谐的交谈,受访者在回答环节是如何调整自己所处
学位
语言从来不只是一种用来交流的中性媒介,也是权力阶层用来建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建构工具。媒体语言更是如此。中美贸易战作为近年来重要国际事件之一,事关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命运,对全球经济发展也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对其相关的新闻语料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批判话语分析(CDA)主要侧重于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但对认知过程的识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种以认知为导向的话语分析理论,PiotrCap
学位
特雷西·莱茨(1965-)是美国当代非常活跃一位的剧作家、编剧和演员。他创作的首部戏剧作品《杀手乔》是一部关于美国南部一个白人家庭的悲剧。《杀手乔》曾在15个国家上演,并被改编成电影成功上映。该剧在芝加哥首映便大获成功,使莱茨获得土星奖的最佳编剧奖的提名,从而确立了莱茨在美国剧坛的地位。《杀手乔》为莱茨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基调,他的另一部家庭悲剧《八月:奥色治郡》为其赢得了包括普利策戏剧奖在内的多
学位
本研究探讨词汇衔接在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运用。研究人员收集了朱巴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50篇学术论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采用定性研究,分析文中用以实现衔接的词汇元素,揭示学生写作文本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斯托茨基(1986)提出的五类词汇元素,包括:重复(R)、同义词(S)、反义词(O)、包含(I)和派生(D)。学生在学术写作中使用的衔接手段倾向于多使用重复、尽量少
学位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平,也会对他们的作文成绩产生影响。纵观国内外,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以在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词汇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比较高,研究结果不能反映其他语言水平学习者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他们的英语能力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改变研究对象单一的局面。  本研究通过文本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和多语教育的日益深入,三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变得愈加普遍。三语者需要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这样才不仅能够独立地使用三种语言,而且还能与人进行跨语言交流。这意味着,在跨语言加工过程中三种语言系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那么,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三个语言系统是如何组织词汇语义的?词汇表征如何与潜在的语言信息相联系?语际同源词可以用来调查这些问题。由于语际同源词在语音、语
学位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18)是美国20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他的多部作品成为当代美国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推崇的经典。罗斯一生的创作始终关注犹太民族的话题,虽然因为描写了太多“有缺陷的”犹太人,他早年曾被指责为有自我憎恨倾向的犹太作家,犹太人和犹太主题从未远离过罗斯的作品。罗斯通过对犹太人边缘生存的呈现与思考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麦克尤恩1980年代后出版的文学作品专注于呈现英国状况,同时表现出对时间困境的密切关注。麦克尤恩对时间与空间、记忆、历史和未来困境的重视契合了哲学、解释学、社会学等领域对时间的探究。但是,学界对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时间困境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时间困境为切入点,通过细读麦克尤恩1980年代以来出版的八部长篇小说,考察这些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