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之际,宣城诗歌文学较为发达,不但产生了以梅尧臣为代表的本土诗人,而且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诗歌合集《宛陵群英集》。元代汪泽民、张师愚二人为整理宋元以来众多宣城诗人的诗歌,共同编纂了《宛陵群英集》,这部诗集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体订为二十八卷。其后因年代久远失传,今日所见之《宛陵群英集》,实为清人编纂《四库全书》时辑录《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诗歌而成。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旨在挖掘《宛陵群英集》的文学价值。第一章整理分析《宛陵群英集》的作者及版本问题,《宛陵群英集》编者为元代汪泽民、张师愚二人,所编《宛陵群英集》清代版本共有诗人129位,收录诗歌746首,分为十二卷。第二章对《宛陵群英集》诗人和诗歌进行整理分类,《宛陵群英集》所录诗歌体裁广泛,题材丰富,除传统诗歌类型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诗。第三章对《宛陵群英集》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诗学观念上,汪泽民偏向“政教派”,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而张师愚则较为通达,更为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这部诗歌合集所录古体诗自由灵活,善用典故,所录近体诗格律工整,清丽典雅。第四章在梳理《宛陵群英集》诗人关系的基础上,对宋元时期宣城诗人的继承关系进行探究,从宋代“宛陵派”到元代“宛陵派”,能够看出《宛陵群英集》里面的诗人具有相当明显的家族化、群体化特征。宋代“宛陵派”以梅尧臣为代表,宣城诗歌文学开始兴起。元代“宛陵派”多为诗人群体,出现了很多声望很大的文学家族。《宛陵群英集》开创了宣城地区编纂诗歌合集的文人传统,在时间的层面上,《宛陵群英集》上承“宛陵体”的诗歌风雅,下启《宛雅》诗集的编纂。在空间的层面上,《宛陵群英集》代表了元代南方诗歌文学发展的面貌。正如清代文人所云:“此集虽仅一乡歌咏,亦可云文献之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