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以其不朽著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界文坛。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坛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对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小说《呼啸山庄》的研究作品覆盖了各个领域。本文仅对艾米莉·勃朗特在其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同性恋倾向进行初步探讨。但笔者并非认为艾米莉·勃朗特是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艾米莉只是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隐含到了她唯一的小说中。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艾米莉·勃朗特本人及其作品,回顾过去文学界、评论界对其做出的研究及评论,并简介文中涉及的文学研究术语。第二章主要研究造成作者同性恋倾向(性别倒置)的影响因素。母亲早逝使作者在性别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就经历了阻碍,性别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弗洛伊德在谈到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时,他强调了后天教养的性质。而作者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又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不论是作者的父亲或是后来代替母亲位置的姨妈都把家中唯一的男孩看作家里的中心,这一切使作者从小就表现出男孩性格。作者母亲早逝的心理创伤无法抚平,于是她把自身的不幸带到了小说中。《呼啸山庄》中的母亲们总是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还很小或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们,但艾米莉却不忍心让他们的内心也像她一样忍受巨大的痛苦,于是给他们妥善安排好了一个像母亲一样来照料他们生活,倾听他们心声,抚慰他们心灵的人,这就是纳莉。第三章主要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同性恋叙述模式。叙述模式上不断出现的重复和融合删除了异,把小说推向了同。根据美国文学评论家玛里琳·法威尔的“同性恋叙述空间理论”,作者在《呼啸山庄》中选择使用的去异求同的叙述模式无意识地暴露了同性恋(凯瑟琳希思克厉夫)和和异性恋(凯瑟琳和林顿)之间的冲突。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叙述模式上的重复和类似,即家庭关系安排和人物的重复和类似。《呼啸山庄》中的近亲婚姻使得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被编排到一个家庭关系中,其中不断出现重复与类似。而第二代人物又是第一代人物自我重复。这样的叙述模式正符合法威尔对同性恋文本中叙事策略的定义。第四章主要研究《呼啸山庄》中两个主要人物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灵魂上从同走向异再回到同的过程。笔者认为《呼啸山庄》是体现作者对自身性别倒置现象正反感情并存的文本。凯瑟琳同希思克厉夫的结合体即为作者的化身。两个人物从同走向异再回到同的过程即为艾米莉·勃朗特从意识到自身的同性恋倾向到抑制此种倾向以符合社会观念再到挣脱束缚实现灵魂回归的过程。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综上所述,《呼啸山庄》是体现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自身性别倒置现象正反感情并存的文本。作者的同性恋倾向通过同性恋叙述模式及主要人物的纠葛在小说中得到了无意识的体现。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同性恋倾向的初步探讨把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引入了一个较新的领域,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