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黑腔磁共振结肠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colonography,MRC)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影像学特征,优化检查序列及相关检测指标,探讨该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到2016年3月临床拟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和溃疡型结肠癌患者共52例,所有患者均行黑腔MRC检查。患者在检查前后一周内行结肠镜检查或手术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将52例患者分为两组:溃疡性结肠炎组(UC组,15例)和溃疡型结肠癌组(UTCC组,37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符合我国炎性肠病诊断标准。将黑腔MRC检查所获图像结果与结肠镜检查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完全结肠镜检查的概率及原因。将大肠分6段,比较两组患者的每段肠管的扩张情况及黑腔MRC的图像质量。优化黑腔MRC成像序列,结合影像学征象综合分析T2-HASTE、3D-T1-VIBE以及DWI等序列对两组病变的诊断优势。运用黑腔MRC动态增强检查,半定量分析最大强化值和相对强化率在评估两组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利用ROC曲线综合分析相对强化率、ADC值以及相关血清学指标作为诊断标准诊断两组病变的临界阈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1)52例患者中,不完全肠镜检查概率为67.31%,其中UTCC组概率为81.80%,高于UC组概率33.30%。(2)黑腔MRC检查中,直乙结肠段肠管图像质量较好,升结肠和降结肠较差;肠管扩张程度上,两组病变肠管充盈扩张程度无明显差别;UTCC组中乙状结肠扩张最差,平均值为1.75;UC组中,乙状结肠和横结肠扩张程度较差,平均值分别为1.73和1.87。(3)黑腔MRC检查技术对UTCC组诊断的符合率高于UC组(97.28%>80.00%);UTCC组病变的浸润深度远大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T2-HASTE序列、3D-T1-VIBE增强序列以及DWI序列均可用于评估肿瘤T分期,且3D-T1-VIBE动态增强、DWI序列优于T2-HAST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和0.034),3D-T1-VIBE动态增强序列对肿瘤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低于DWI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D-T1-VIBE增强检查:最大强化值及相对强化率等参数均可用于鉴别结直肠病变的良恶性,且相对强化率对UC和UT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在DWI序列中,定量参数ADC值可以对UC和UTCC两组病变进行客观鉴别,且诊断的灵敏度为92.90%,特异度为94.70%。(7)CEA、 CA19-9和CA-724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TCC组高于UC组,但是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相对强化率结合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作为诊断标准对两组病变诊断特异度明显增高,且灵敏度相对较好,分别为90.00%和84.60%。结论(1)黑腔MRC检查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结肠的解剖结构和细微病变,可重复性强且无辐射,为临床及时评估结肠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MRC技术对于不完全肠镜检查患者的评价优于结肠镜检查,特别是结肠梗阻患者。(2)优化的影像学检测指标及血清学检查,可明显提高两种病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UC、UC癌变以及结肠癌等病变,特别是为临床及时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等潜在恶性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