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亦称Barre-Lieou综合症。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生机理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十分明确。颈部病理因素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被认为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当今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几乎是西医一统天下,中医急诊及急救处于劣势地位。中医药在急救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药在急救中参与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中医中药和煎药脱节,不能在短时间内将中药送到病人手中,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多种应急手段。这样的现状造成了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颈性眩晕急性发作为急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可概括为西医的手术疗法和中医保守疗法。这两种方法在急诊中并不适用。为在最短时间内减轻病人的痛苦,寻求一种“直接”解决问题的疗法迫在眉睫。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并在多种急症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各种痛证、高血压、眩晕及其他疾病等。目的前瞻性地评价平衡针在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的临床疗效,对平衡针理论和操作方法系统整理,规范技术标准,丰富中医急诊救治手段,为中医急诊学科建设和中医院急诊科提供安全有效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急诊科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以VAS评分作为评价平衡针的疗效指标,观察平衡针疗法对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眩晕程度的影响在特定时间点进行评价,并进行安全评价。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通过软件的相关功能、双人双录及抽样核查等保证数据录入准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正态分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偏态分布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均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结果该研究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纳入病例66例,经统计学分析各组病例年龄、性别和病程基线无差异(P>0.05)。30分钟内平衡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药组的疗效逐渐增加,平衡针的疗效有轻微下降的趋势;平衡针操作时间短;平衡针组起效时问明显早于西药组。结论平衡针和西药治疗两种手段在起效和疗效维持时间上具有互补性,平衡针具有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值得在急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