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近郊村落的终结与延续——以上海市Q村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城市,其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吸引大量近远郊地区农民进入城镇,农民也逐渐从农业生产活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本文所研究的Q村位于上海近郊,因大量本地人的陆续迁出导致村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撂荒的土地和空置的房屋,使得村庄呈现一派衰败和空心的状态。与此同时,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给村庄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村庄的发展。本文主要以Q村结构变迁的情况为基础,从村落的终结与延续两部分分别展开讨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以及日常生活理论探讨村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开放程度,努力探寻村落在哪些方面终结了,又是如何在外来人口的入住下获得延续和发展的。笔者试图通过村民的日常生活来呈现村落变迁的轨迹,以期对沿海地区大都市近郊村庄的变迁研究提供借鉴。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缘起、既有研究回顾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样本村概括进行交待。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日常生活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个案,结合文献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第三部分是对村庄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呈现Q村作为一种流动的村庄,在本地村民外迁和外来人口内迁的过程中,村庄的人口、土地、产业以及社区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村庄社会边界以及文化边界的层面探讨村落的终结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外来人口在村庄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考察,来讨论村落的延续问题,第六部分是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发现,Q村的发展正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期,村落终结主要表现在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不断突破上,村庄外来力量的进入,导致村庄不断地向高度组织的社区发展,最终走向城市社区,完成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村落的终结并非与非农化同步,农业生产形态等宏观层面的变革相对快速,而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村落终结的道路还比较漫长。
其他文献
学位
不同于国内已有研究,本文对家务劳动分工的测量能够直接考察与配偶比起来,本人对家务劳动的贡献大小。结合已有研究的解释变量,笔者还将夫妻双方户口地位、住房产权归属纳入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由此推动着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老年人的养老
摘要:在煤炭资源日趋紧缺的形势下,燃煤精细化管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燃煤电厂自身更好地生存发展都十分必要。分析了某燃煤电厂燃煤精细化管理进程中仍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并探讨了解决办法,对其他燃煤电厂的燃煤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燃煤电厂;燃煤精细化管理;关键问题;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庞岳红(1968-),女,四川岳池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副教授。(浙江 湖州 313000)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也在社会变革的剧烈背景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生活水平的
自2003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把“全面小康”作为新一轮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口号,接连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下一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妇女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妇女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性别文化的影响下,妇女的生存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工作,大部分集中在某些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门槛低的行业,其中的第三产业是农民工是最集中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