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在线医生缓和语的语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Fraser首次提出缓和语概念以来,有关缓和语的语用研究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成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缓和语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并通过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实现多种人际或交际功能。虽然有许多文献涉及英语缓和语的研究,但仍未对其研究充分,特别是对汉语中缓和语形式、理据和功能亟需一手语料研究、有待深入探索。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医疗咨询作为一种新的文本体裁,兼具口语与笔语的特点,值得从汉语及其他非英语话语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中缓和语的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究中国医生的缓和语使用情况,有助于验证缓和语在互联网医疗咨询语境中作为语言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基于前人对缓和语现象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和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1000条在线医患咨询进行实证研究(选自www.120ask.com),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哪些缓和语?第二,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这些缓和语如何顺应在线医疗咨询中的不同语境因素?第三,这些缓和语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实现了哪些语用功能?
  在识别、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缓和,即: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以及成事效果型缓和。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发现语言的缓和效果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将缓和语进一步分为若干子类。例如,命题型缓和含有模态词、弱陈述语、附加问句和主观语;施为用意型缓和下辖假设陈述语、提请标记语、语用移情语和放弃申明语;成事效果型缓和包括直接劝阻语、显露担忧语、惩罚承接语和简单预测语。此外,对三类缓和语的量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且存在显著差异(χ2=3335.989,df=2,P<0.05,sig.=0.000)。具体来说,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对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的使用频率低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第二,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来顺应语境因素变化的动态过程。缓和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顺应语境的结果。研究发现: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对缓和语的不同选择分别是顺应交际过程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结果。第三,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所使用的缓和语,主要起到了身份建构、情感建构以及信任建构的语用功能。
  在理论上,本研究验证了李海辉(2008)话语缓和三分法对在线医疗语境下医生缓和语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丰富了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对医生选择不同缓和语的理据阐释,同时也扩大了关于汉语文本缓和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实践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选取适宜的缓和语来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有利于构建线上和线下医患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他文献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是战国末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料,它的出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至今,学者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目前学界关於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注释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且按照一定的体例,形成了比较全面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集注。  本文共分为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
在历史时空的坐标轴上,元代有着独特的位置。作为唐宋与明清之间的引桥,有元一代的文化既传承今古,整合夷夏,又独树一帜,自成气韵。  立足于元代诗歌批评、元代诗歌理论与元代诗歌创作实践,参照百年元代诗学研究得失缺漏,《元代诗学研究》将以元代诗学中宗宋、尊唐、性情诗学思潮的历时性承传演进为纵线,以元代诗学共时性的区域分布为横线,通过对《瀛奎律髓》、《唐音》、《唐才子传》、《诗法家数》、《诗法源流》等经典
学位
抒情诗是以集中抒发诗人思想感情为特征的一类诗歌。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韵律的抒情诗,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莎翁直抒胸臆的产物,吸引了无数评论家们的注意,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但就诗中所蕴含张力特质而言,似乎仍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本文尝试将张力理论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和整体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挖掘其诗歌语言、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中的张力属性。
学位
单宾构式作为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在很多语言中都可以找到。近些年来,学界对英汉单宾构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虽然前人对单宾构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对某一种语言的探讨,或者是对非常规单宾构式的分析,英汉单宾对比的研究寥寥无几。  鉴于研究中的诸多不足,本文借助常用语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分析英汉单宾构式的内部承继和压制。通过比较英汉单宾构式在内部承继和压制上的共性与个性,揭示两
学位
“不礼貌”研究的兴起使得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交际中频发的冲突现象,并在机构性冲突话语和日常冲突话语的研究上颇有建树。然而,上述研究似乎较少涉及网络冲突话语,而网络话语是当今网络时代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话语方式。本文以百度热帖讨论为例,揭示网络冲突的基本模式及会话特点,拟解决下列问题:  1)网络多方冲突话语的基本序列结构如何?  2)网民们主要运用哪些表达异议的策略?  3)网络会话特点如何作用于网络冲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话语表征已有广泛的先行研究,但鲜有研究关注其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如何被呈现。为探究国外网民(推特用户)如何通过话语(相关推文)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亦即“一带一路”相关的推文或高影响力的推特用户对“一带一路”的话语建构,本研究用推特高级搜索和Buzzsumo意见领袖搜索工具收集了2017年国外推特用户发布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热门推文,共计275条。基于
学位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代表,黄哲伦从未停止过对华裔身份建构主题的探讨。他的处女作《刚下船的人》(1979)与代表作《黄面孔》(2007)分别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背景时期对族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  目前,学界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集中在文化符号的应用,对这两部作品中的身份主题的研究较为匮乏,还有待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理论中的编码概念分析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不同背景下面临的不同身份危机及产
学位
本文以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为中心,对他的语言思想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评述。由于“观念”一词贯穿《人类理解论》全文,是理解其语言思想的重要线索,因此文章将首先对洛克的观念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对语词、名称、命题、真理,以及语言和实在的关系等主要语言思想进行探讨,分析洛克认识论,观念论,命名及命题理论思想对后世哲学家的深刻影响和洛克语言哲学中存在的缺陷,以说明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位
从1887年第一部代表华裔文学的作品《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发表至今,华裔文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华裔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亮点,也是华人移民的一个微型写照。在众多华裔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文学成为了研究中的热点。  在华裔作家中,有许多代表性人物,任碧莲便是其中一位写作风格极具特色的作家。任碧莲(Gish Jen)生于1955年,她的第一篇长篇
学位
顺应原本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后来被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引入语用学研究,并提出了语言顺应论。该理论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根据需要不断进行选择以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过程。顺应理论内容丰富,可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语言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因此该理论一经问世就获得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选择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因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