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Fraser首次提出缓和语概念以来,有关缓和语的语用研究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成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缓和语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并通过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实现多种人际或交际功能。虽然有许多文献涉及英语缓和语的研究,但仍未对其研究充分,特别是对汉语中缓和语形式、理据和功能亟需一手语料研究、有待深入探索。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医疗咨询作为一种新的文本体裁,兼具口语与笔语的特点,值得从汉语及其他非英语话语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中缓和语的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究中国医生的缓和语使用情况,有助于验证缓和语在互联网医疗咨询语境中作为语言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基于前人对缓和语现象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和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1000条在线医患咨询进行实证研究(选自www.120ask.com),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哪些缓和语?第二,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这些缓和语如何顺应在线医疗咨询中的不同语境因素?第三,这些缓和语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实现了哪些语用功能?
在识别、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缓和,即: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以及成事效果型缓和。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发现语言的缓和效果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将缓和语进一步分为若干子类。例如,命题型缓和含有模态词、弱陈述语、附加问句和主观语;施为用意型缓和下辖假设陈述语、提请标记语、语用移情语和放弃申明语;成事效果型缓和包括直接劝阻语、显露担忧语、惩罚承接语和简单预测语。此外,对三类缓和语的量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且存在显著差异(χ2=3335.989,df=2,P<0.05,sig.=0.000)。具体来说,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对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的使用频率低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第二,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来顺应语境因素变化的动态过程。缓和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顺应语境的结果。研究发现: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对缓和语的不同选择分别是顺应交际过程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结果。第三,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所使用的缓和语,主要起到了身份建构、情感建构以及信任建构的语用功能。
在理论上,本研究验证了李海辉(2008)话语缓和三分法对在线医疗语境下医生缓和语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丰富了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对医生选择不同缓和语的理据阐释,同时也扩大了关于汉语文本缓和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实践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选取适宜的缓和语来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有利于构建线上和线下医患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基于前人对缓和语现象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和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1000条在线医患咨询进行实证研究(选自www.120ask.com),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哪些缓和语?第二,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这些缓和语如何顺应在线医疗咨询中的不同语境因素?第三,这些缓和语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实现了哪些语用功能?
在识别、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李海辉(2008)的话语缓和三分法,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缓和,即: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以及成事效果型缓和。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发现语言的缓和效果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将缓和语进一步分为若干子类。例如,命题型缓和含有模态词、弱陈述语、附加问句和主观语;施为用意型缓和下辖假设陈述语、提请标记语、语用移情语和放弃申明语;成事效果型缓和包括直接劝阻语、显露担忧语、惩罚承接语和简单预测语。此外,对三类缓和语的量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且存在显著差异(χ2=3335.989,df=2,P<0.05,sig.=0.000)。具体来说,中国医生对成事效果型缓和的使用频率高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对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的使用频率低于三种类型缓和语的平均使用频率。第二,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来顺应语境因素变化的动态过程。缓和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顺应语境的结果。研究发现:根据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对缓和语的不同选择分别是顺应交际过程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结果。第三,中国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所使用的缓和语,主要起到了身份建构、情感建构以及信任建构的语用功能。
在理论上,本研究验证了李海辉(2008)话语缓和三分法对在线医疗语境下医生缓和语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丰富了耶夫·维索尔伦(1999)的顺应论对医生选择不同缓和语的理据阐释,同时也扩大了关于汉语文本缓和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实践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医生在线上医疗咨询中选取适宜的缓和语来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有利于构建线上和线下医患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