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基因突变方式和基因编码功能蛋白的癫痫发作次数在白天和晚上、各时间段的分布特征,获得遗传性癫痫的生物节律特征,为遗传性癫痫的发作时间预测、时间疗法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小儿神经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基本临床信息、癫痫发作时间记录和基因报告等)。以355次癫痫发作事件为研究对象,并将24小时分为白天/晚上、12个时间段,分析癫痫发作次数在白天和晚上、12个时间段的分布特征。我们根据突变基因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基因型、不同基因突变方式、基因编码不同蛋白以研究各自的癫痫发作生物节律特征。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总患者数46例,总癫痫发作次数355次,其中男性患者数20例(占总人数比43.48%),女性患者数26例(占总人数比56.52%),人均发作次数7.72次。根据基因型分类有11种,SCN1A20例,SCN8A3例,SCN9A2例,KCNTI3 例,KCNQ2 3 例,CACNA1H3 例,GRIN2A3 例,PRRT2 6 例,SCN2A1例,KCNA2 1例,GRIN2D 1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制定的变异分类:SCN1A 基因型组:1类-致病:7例、2类-可能致病:12例、3类-意义不明:1例;非SCN1A基因型组:1类-致病:6例、2类-可能致病:7例、3类-意义不明:13例。纳入研究的患儿中,错义突变有34例,无义突变3例,剪接位点突变1例,移码突变5例,缺失3例,重复1例。纳入研究的患儿中,编码电压依赖离子通道有36例,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有4例,编码其他蛋白有6例。2.我们收集到SCN1A基因突变共20例(170次癫痫发作),所有的SCN1A基因突变的癫痫发作的昼夜(白天和晚上)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330),但我们发现SCN1A基因突变的时间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高峰时间段是17:00-19:00。我们按SCN1A基因不同突变形式分组为错义突变组和截断突变组,SCN1A基因错义突变组和截断突变组昼夜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组时间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高峰时间段是17:00-19:00;而截断突变组时间段分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非SCN1A基因突变共26例,涵盖10种基因,分别为SCN8A、SCN9A、KCNT1、KCNQ2、CACNA1H、GRIN2A、PRRT2、SCN2A、KCNA2、GRIN2D。除外 SCN2A、KCNA2和GRIN2D因病例数≤1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计算,其余非SCN1A基因型的癫痫发作次数在白天和晚上、各个时间段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基因突变方式分类,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的癫痫发作次数在白天和晚上、各个时间段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形式、缺失形式因病例数≤1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计算。基因突变形式为错义突变的 SCN8A、SCN9A、KCNT1、CACNA1H、GRIN2A、PRRT2各自的癫痫发作次数在白天和晚上、各个时间段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突变形式为错义突变的KCNA2、KCNQ2和GRIN2D因病例数≤1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计算。4.我们根据基因编码不同功能蛋白分为基因编码电压依赖离子通道蛋白组、基因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蛋白组和基因编码其他蛋白组。三组内的癫痫发作昼夜分布均无差异;基因编码电压依赖离子通道蛋白组和基因编码其他蛋白组的时间段分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蛋白组的时间段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癫痫发作高峰时间段是13:00-15:00。同时本研究发现基因编码电压依赖不同离子通道蛋白组的昼夜发作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经编码钾离子通道蛋白组和基因编码钙离子通道蛋白组的昼夜发作次数比有差别,钾离子通道组晚上发作较多,而钙离子通道组白天发作较多。结论:SCN1A基因突变的癫痫发作有生物节律特征,且与其基因的错义变异方式有关。GRIN2A和GRIN2D共同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蛋白组的癫痫发作也具有生物节律特征。基因编码电压依赖不同离子通道蛋白组的组间比较存在昼夜分布节律,钾离子通道组晚上发作较多,而钙离子通道组白天发作较多。